中共东阳历史 2023年04月24日  

  第一编

  党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

  (1921.7—1927.7)

  第一章 五四运动对东阳的影响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演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构成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进行反抗和斗争,掀起了太平天国革命、戊戌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等波浪壮阔的革命运动。但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和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提不出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农民革命运动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推动了中国历史的进步,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无产阶级登上了世界革命的政治舞台,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中国爆发了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东阳,东阳学生和爱国人士纷纷走上街头举行游行集会,声援五四运动。东阳人民也和全国人民一样,开始在革命的风雨中觉醒。一代先进的知识分子在革命中发挥了先锋和桥梁作用。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从此,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使命,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五四运动前后,东阳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致力于探索马克思主义真谛,寻求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一节 东阳籍先进分子

  在五四运动中的作用

  1919年1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代表在法国巴黎召开和平会议,中国北京政府和广州军政府联合组成代表团参加。会上中国代表团提出废除外国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和取消中日“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等正义要求。然而会议在英、美、法、日等帝国主义列强的操纵下,拒绝了中国代表团的要求。4月30日,中国北京政府的代表竟然准备在和约上签字。

  时任《京报》社长兼主编的东阳籍人士邵飘萍①接连撰写了《请看日本朝野与山东问题》《国家对待外交之准备勿以空言塞责》等尖锐有力的评论文章,痛斥腐败政府的卖国行径,呼吁国民奋起反抗帝国主义的侵略。5月3日晚,北京大学1000多名学生和北京十几所学校的代表集合于北大法科礼堂报告巴黎和会的情况。会上,邵飘萍第一个登台发表演说。他向学生报告了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的经过和原因。大声疾呼“现在民族危机系于一发,如果我们再缄默等待,民族就无从挽救而只有沦亡了。北大是最高学府,应当挺身而出,把各校同学发动起来,救亡图存,奋起抗争”②。到会者群情激愤,新闻研究会和《国民》杂志社骨干高君宇、易克嶷、许德珩、谢绍敏、张国焘等纷纷登台陈词表态。谢绍敏当场咬破中指,撕下衣襟血书“还我青岛”四个大字。会至深夜,与会者一致决定:5月4日齐集天安门前举行爱国大示威。当晚,邵飘萍还回报馆疾书新闻《北京学生界之愤慨》和评论《勖我学生》。他的这两篇文稿连同许德珩起草的《学生界之宣言》,都在5月4日的《京报》上刊出。

  5月4日上午,北京学生界代表在堂子胡同国立法政专门学校召开“午前筹会”,邵飘萍又到会演讲。筹会对游行的时间、路线等作了最后的酝酿。下午,北京大学学生整队出发时,北京政府教育部及京师警察厅勤务督察长汪鸿翰率军警多人闻讯前来阻拦,不许他们前去集会游行。北大学生会负责人、《国民》杂志社调查股主任朱一鹗③(东阳籍)等学生代表与教育部代表及汪鸿翰理论多时,终于冲破阻拦,率学生队伍到达天安门集会。学生们通过了《北京学生天安门大会宣言》,散发了《北京全体学界通告》,然后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他们振臂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和约签字”“誓死争回青岛”等口号。游行队伍前往日本驻华使馆抗议,在东交民巷遭到外国巡捕的阻拦,转奔赵家楼胡同曹汝霖的住宅。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是爱国学生一致要求惩办的三个卖国贼。学生队伍到达曹宅时,曹汝霖躲了起来。愤怒的学生痛殴了正在曹宅的章宗祥,并火烧曹的住宅。北洋军阀政府出动大批军警赶来镇压,逮捕学生32人。5月5日,北京各大专院校的学生,实行总罢课,并通电各方请求支援,营救被捕学生。

  五四运动爆发后,邵飘萍主办的《京报》与全国进步报刊团结一致,以强大的革命舆论,紧密配合斗争的开展。他秉笔直书,撰写《外交失败第一幕》《速释学生》《研究对外之办法》《再告工商实业界》等文章,在《京报》上不断揭露北洋政府袒护卖国贼的行径,警告当局不能用“军警之办法”对付学生,指出“镇压学生的爱国反帝运动,就是为卖国扫障铺路”。文章鼓励社会各界进行持久斗争。邵飘萍不顾个人安危,仗义执言,大造舆论,有力地推动五四运动的深入发展,不愧是“五四运动的发难人”④。

  注释:

  ①邵飘萍(1886—1926),原名邵新成,又名邵镜清、邵振青,学名邵锡康,笔名阿平、素昧平生等。东阳市大联紫溪人,人称其为邵东阳。邵飘萍年幼时随父母迁居金华,14岁考中秀才。1906年考入浙江省立高等学堂,1911年毕业后,任教于金华中学堂。1912年任《汉民日报》主编。1913年赴日本法政学校学习。1916年春回国,主持《时事新报》笔政,继应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记者,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独资创办《京报》,并被聘为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导师、《国民》杂志社顾问等。1919年8月,因参与发动五四运动,遭北洋政府通缉,流亡日本。1920年7月,回国复办《京报》。1925年春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1986年8月10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下文认定)。1926年4月26日,被北洋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天桥。1949年4月追认为革命烈士。

  ②《北京大学学生运动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

  ③朱一鹗(1891—1963),又名朱横秋、朱佐庭,东阳市亭塘猴塘阁人(后迁居吴宁镇城内)。1913年4月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学习,3年后转入商科。任北大学生会负责人、《国民》杂志社调查股主任等职。1919年3月,与邓中夏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演团,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后加入国民党。1926年起曾在广州任《国民日报》编辑及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广州)主任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在东阳中学、东阳二中任教,任政协东阳县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④旭文:《试论邵飘萍是五四运动的直接发难人》《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一期。

  “四史”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