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字都有生命 2023年04月19日  

  □王秋珍

  “从水注里舀一小勺水,看水在赭红砚石上滋润散开,离开溪水很久很久的石头仿佛忽然唤起了在河床里的记忆,被溪水滋润的记忆。”

  这是蒋勋的《汉字书法之美》中的描写。该书以独特的美学情怀,讲述了汉字演变、书法美学、感知教育、汉字与现代等四个方面,文字中穿插着大量的老图片,以真实感、画面感以及浅显形象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汉字的时光长廊。

  小时候,偶见卖狗皮膏药的拿着一支扫帚大的毛笔,在地上舞蹈。随着身体大幅度地扭动,一个个豪气的字在地上诞生。我不记得具体写了什么,只记得那份洒脱和旷达,及人所未及,让人神往。几年前,我专程去安徽歙县和宣城泾县,观看了墨砚、宣纸和毛笔,对传统的汉字书法充满向往。

  我是农民的女儿,从小缺乏艺术的熏陶。第一次迈进新疆阿克苏温宿县图书馆,我借了3本书,都是关于书法的。管理员问:“你是书法老师吗?”

  我笑着回答:“不是。”

  她不知道,我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就像在玉器市场上看到让自己心动的玉一样。《汉字书法之美》带领我欢喜着,沉重着,自豪着,我看到了每一个字背后的生命,看到先人们纷纷复活,向我述说着他们的故事。

  最早的书法家,可能是最早学会打结的人,他们把情感和心事,用他们自己能懂的方式表达。而仓颉造了字之后,人类有了智慧,鬼无法任意愚弄人类,只好抱头痛哭了。甲骨文中,有不少字和现代汉字一样。五千年前,我们的先人看到日出写下了“旦”字,和我们庆祝一年的第一个日出的“旦”,是同一个字。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也是最年轻的文字。

  汉字书法之美,美在它的笔墨、线条,更美在书写者饱满的情感。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可谓血泪斑斑,我连读3次,泪水湿了眼眶。常山孤城被安禄山大军包围,颜真卿的堂兄誓不投降,敌人以其爱子颜季明的性命相威胁,堂兄破口大骂,被拔去舌头,父子双双被害。在这次战役中,颜家牺牲了30多人。两年后,颜真卿反攻,收复常山,才找到了侄子的尸体。“贼臣拥众不救”,被圈改涂去,改为“贼臣不救”,可见颜真卿对小人的咬牙切齿。“父陷子死”写得异常厚重深沉,颜真卿的悲伤从纸墨中溢出,撞击着读者的心灵。

  在众多历史名人中,苏轼是我最喜欢的一位。世人多说苏轼旷达洒脱,其实再洒脱的人,也难以承受重大的诬陷和打击。“乌台诗狱”,苏轼遭受了莫须有的罪名,差点冤死牢中。他的《寒食帖》就写于他下放黄州的第三年。苏轼是善于嘲弄自己的人。他说自己写的是“石压蛤蟆体”。“卧闻海棠花”中的“卧闻”二字,仿佛松掉的琴弦,发出荒腔走板的声音,那难堪、破烂的字体,就是苏轼彼时的人生。“春江欲入户”中的“欲入”二字,写得步履踉跄,似斜而正,欲倒又起,线条看起来绵软无力,实是“棉中裹铁”,传递出苏轼内心的悲苦和对抗。风雨飘摇,破败荒凉,苏轼跌跌撞撞,依然执着前行。

  和苏轼亦师亦友的黄山谷为《寒食帖》写了跋,用俊挺的线条与苏轼对话。苏轼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他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崇拜者和知己,诗书上的知己,是心灵对话的知己。

  云门的《狂草》,是用身体来践行书法之美。舞者的身体飞扬在空中,像一朵落花,挣扎着离开枝头;像最孤独的武术,没有可征服的对象,回来征服自己。

  汉字书法之美,是建筑之美,音乐之美,舞蹈之美,力量之美,情感之美,内涵之美。它像大海的浪涛,生生不息,翻滚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