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04月19日  

  马迪设计的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

  □记者 陈勇

  (一)

  “好的设计不一定成为好的作品。只有遇到负责任、高水平的建筑团队,好设计才有可能成为一件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

  ——马迪

  今年热播的科幻剧《三体》吸粉无数,剧中未来感十足的文体中心让人眼前一亮。这座建筑的原型,正是马迪设计的广厦大学文体中心项目。

  马迪祖籍南市街道岘峰村马家自然村,1981年出生在杭州。他的母亲从事设计工作,耳濡目染之下,加上东阳建筑文化的熏陶,他对建筑设计充满好奇。“我的骨子里大概是有东阳建筑之乡的基因,因为母亲曾在浙江省石油化工设计院工作,所以我小时候接触最多的就是各式各样的图纸图板。”独特的家学渊源,让马迪在高考时果断选了建筑设计专业。

  2010年,刚刚获得湖南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的马迪接触到了来自家乡的项目——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文体中心项目。“当时我非常兴奋,没想到刚刚学成就有机会给家乡做设计。”当时的马迪虽然比较青涩,但他充分调动所学的知识,特别认真地对待。

  广厦大学文体中心包括一座可容纳5000人的体育馆和一座1000人的剧院,需要同时满足学校教学、体育赛事、城市活动、市民休闲等多重使用需求,具有校园建筑和城市公共建筑双重身份。面对有限的校园用地,马迪希望改变大型公共建筑的传统形态,尝试建筑边界模糊与体量消解。他将庞大的形体分解为上下两部分,下部为匍匐状的微微隆起的“山体”,象征东阳丘陵地貌,通过模糊建筑和场地的边界,把更多的场地还给学校、留给学生。“山体”的起伏逻辑有效形成各种流线的导引,同时形成檐下外展的灰空间,供人群停留避雨或遮阳,体现对人群的关照;“山顶”的体育馆主体造型轻盈,呈现漂浮矫健的姿态,与下部厚重的“山体”形成戏剧性对话。

  最终,马迪的方案脱颖而出。他直言,是家乡建筑团队的匠心赋予了设计图纸生命。“东阳的建筑团队把建筑当成作品对待,他们认真研究设计图纸,跟我们探讨细节,还给我们提供建议,让我们不断优化方案。”马迪直言自己曾看到过很多优秀的设计,最终建成的效果却与设计方案大相径庭。究其原因,就是没有遇到好的建筑团队。

  在建设过程中,马迪经常会去工地,一是监督项目按图施工,二是根据施工做好设计优化。令他印象深刻的是,文体中心的幕墙系统非常复杂,上部建筑的外立面由无数个三角形折边幕墙单元组合而成,每块三角形的边长都超过2米,且不同折面的颜色不相同。“开始时我非常担心,这样的设计能否被高品质的实现?”然而,现场负责幕墙施工的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建议,很轻松地就解决了困难。此后,马迪和这位技术人员成了朋友,时常交流探讨。“东阳之所以称为建筑之乡,绝不是因为从事建筑行业的人多,而是因为他们血液里流淌着工匠精神。”

  广厦大学文体中心项目获得了一系列国内大奖,更获得2021年度美国Architecture A+ Awards设计大奖。马迪也深刻认识到:好的设计只有遇到负责任、高水平的建筑团队,才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作品。

  (二)

  “一座建筑最迷人的部分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由建筑触发的无限可能。”

  ——马迪

  作为云栖大会永久会址,云栖小镇每年都会吸引数以万计的科技人集聚于此。然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建成之前,这个大会一直在户外举行。

  “大会发起人王坚院士特别较真,他坚定地认为场所可以决定会议开成什么样子。”马迪回忆道,在王坚看来,创新创业主题的大会如果在传统会展中心或是宾馆里召开,脑子就被会束缚住,“你没法想象穿着帽衫的年轻人在沉稳的会场里开会,很违和。”

  基于此,2015年,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项目应运而生。

  “让会展中心不那么会展中心”。面对这个定义,马迪认为,创新绝对不是为了不一样而不一样,而是应该换一个视角,去看那些被所谓的经验已经证明了的习以为常的事情,把隐藏其中的不合理变成合理,这才是最大的创新。

  如何让一座会展建筑,变成为更多人服务的“场所”?马迪梳理会展类建筑模式,反思会展中心的传统范式,采用了“轻形式、重场所”的设计策略,打破以往会展中心强仪式感的空间形式,设计了一个看似简单的“方盒子”,模糊建筑的边界,却让空间开放共享。

  最终,在20余个竞选方案中,马迪设计的“方盒子”顺利入选。

  其实,“方盒子”简约的外观下是丰富的内质。在马迪的巧妙设计下,建筑主体被抬离地面,首层空间被尽可能还给城市,让人们置身于清新的空气中自由活动。整个会展中心没有围墙、没有仪式感的大台阶,甚至没有主入口,建筑的内外边界被模糊,通过完全自然的空间转换,使得人人都可以平等进入。立面交织的杆件模糊了建筑与自然的边界,变换的光影与清新的空气成为建筑中最迷人的“材质”。随处可见的攀岩墙、小木屋,营造出轻松且充满趣味的体验感,更多富有想象力的设计巧思散落在意想不到的角落里,融入了许多传统会展中心不曾拥有的功能。

  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项目建筑面积2万多平方米,从设计至建成只用了100天!

  这100天里,马迪处于“疯狂”状态,每天坚守施工现场。这座“不像会展中心的会展中心”,也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成功——2017年,马迪担纲云栖小镇国际会展中心二期项目的设计。

  “云栖小镇的前身是一个传统的工业园区,缺少成熟的规划,所以我想借二期项目来实现这个规划,把建筑变成一座立体公园,让这里成为小镇的中心广场和市民公园。”一直以来,马迪都着重于从设计出发拓展城市纵深,令空间能够更频繁与公众链接。

  马迪举例道,现在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会展中心,它们需要占用大量城市资源,使用率却非常低,即便国内最繁忙的会展中心,使用率也只有大约40%,相当于一年有超过200天都是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如何让公共建筑占用的巨大城市资源,释放出更大的公共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才有了杭州唯一一条760米长的屋顶跑道、立体公园,还有5人制足球场、露天小剧场、社区农场,等等。这些建筑内部展厅在没有会展活动时,就转变为全民运动馆。“市民前来打卡时,经常会忘记这座建筑本身的会展属性,尽情享受建筑的衍生功能,这才是建筑设计的应有之义。”

  如此设计的另一原因,在于马迪自己就是个运动达人:小学时打破过杭州市下城区200米短跑的纪录,中学时成为田径100米国家二级运动员,大学时入选校足球队,得过校田径百米冠军,工作后还获得过浙江大学田径运动会教职工组的跳远冠军,他的车厢里常年备着全套的跑步装备和两套足球装备。借助这个项目,他把自己对运动的热爱也融入设计,希望唤起更多人对运动和自然的热爱。

  2018年,马迪在主创设计钛媒体集团北京总部办公楼项目时再次大胆尝试,在过往大尺度城市公共建筑项目经验的思考之上,他继续探索功能复合与开放共享设计理念,大胆的将用地边界作为建筑设计的切入点,在完成建筑更新的同时,还为办公人员和公众额外创造了一片开放共享的城市“折叠公园”,为城市更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思路。

  “一座建筑最迷人的部分并不是建筑本身,而是由建筑触发的无限可能。”在马迪看来,建筑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一种“触媒”,每一座建筑都将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生活,改变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关系。为此,马迪和他的团队积极介入各种类型的建筑实践,并对每一次设计都抱以敬畏之心,以充满想象力的方式积极探索更有价值的设计可能,让每一个建筑空间都尽可能呈现出最好的状态,释放出超越建筑本体的力量。

  (三)

  “面对世界和未来,永远保持好奇心。” ——马迪

  随着在业界的名声斐然,马迪经常奔走在全国各地,但是他对家乡的关注丝毫不减。“虽然不在东阳长大,但每次自我介绍时,我都会说自己是东阳人。”马迪说,东阳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东阳人敢闯敢拼有韧劲。正是如此,东阳人总是能把不可能的事情变成可能,把可能的事情做到最好,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涌现出一批非常顶尖的领军人物。

  作为建筑设计行业的优秀青年代表,马迪用自己信奉的3句话勉励东阳年轻人:面对困难和挫折,永远保持乐观;面对生活和工作,永远保持热情;面对世界和未来,永远保持好奇心。

  当前,东阳正在大力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大会战,一大批涉及城区交通设施类、道路新建和提升改造类、民生保障类、城市服务功能类等城市品质提升项目正在如火如荼进行。马迪表示,如果家乡有需要,他必将全力以赴,将所学知识投入到家乡建筑行业中,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

  人物档案:马迪,出生于1981年,南市街道岘峰村马家自然村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系浙江工业大学工程设计集团副总裁、总建筑师,靠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主持建筑师,中国建筑学会理事,浙江大学、湖南大学研究生合作导师,曾获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中国青年建筑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