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分之一的癌症可预防  主动筛查早诊早治是关键 2023年04月14日  

  

 

  □记者 王潇 通讯员 张明标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早期发现是提高癌症治疗率的关键,通过科学的预防和筛查,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022年,我市恶性肿瘤发病率前5位依次为肺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肠癌、胃癌。日前,记者采访了市疾控中心专家,就上述5种肿瘤早期筛查方法及日常预防建议进行详细了解。

  肺癌——低剂量CT

  传统肺部病变筛查手段里,最常见的是X线检查。但是,胸部X线片对肺癌的敏感性较低,而且只有当结节大于1厘米时才能被发现,加上难以判断性质,所以需要进一步做相关检查。而用低剂量CT检测肺癌,分辨率高,肿瘤在1厘米、甚至0.8厘米时即可被查出。因此,建议吸烟史大于等于20年、长期被动吸烟、有职业暴露危险、有恶性肿瘤病史、肺癌家族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慢性肺纤维化病史的高危人群(年龄在40岁以上的),在体检中进行低剂量CT筛查。

  市疾控中心专家建议高危人群,尽早戒烟,做好防护措施,注意避免室内空气污染,比如被动吸烟、明火燃煤取暖、接触油烟等。大气严重污染时,避免外出和锻炼,有呼吸系统疾病者要及时规范地进行治疗。

  甲状腺癌——颈部超声检查

  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甲状腺癌对象:童年时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线尘埃接触史;由于其他疾病,头颈部进行过放疗;有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髓样癌或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及某些甲状腺癌综合征的既往史或家族史(有血缘关系);甲状腺结节>1cm,且结节生长迅速,半年内增长到1cm以上;甲状腺结节>1cm,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声困难、吞咽困难或呼吸困难,并可排除声带病变(炎症、息肉等);甲状腺结节>1cm,伴颈部淋巴结肿大;降钙素高于正常范围;RET基因突变。

  甲状腺筛查要同时进行功能检查和形态检查,可定期进行颈部超声体检。专家建议,高危人群应避免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和放射性尘埃接触,健康生活、合理饮食、增加运动,及时疏导不良情绪。

  前列腺癌——PSA

  前列腺癌是中老年男性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建议50岁以上的男性或45岁以上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的男性,尽早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项目来排查前列腺癌。

  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减少高动物脂肪及辛辣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摄入;日常生活中多饮水、勤解尿,避免憋尿、久坐不动;建议适度体育运动。

  肠癌——肠镜

  肠道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但并不是不治之症。随着年龄增长,大肠癌的发病率也会明显上升,大约75%的大肠癌发生于40岁以后。90%的肠癌是由息肉发展而来,从息肉发展成癌症又需要10年左右。如果在息肉阶段就将它“斩草除根”,能有效防止发展成肠癌。在检查方式上,肠镜检查最为直观有效。

  市疾控中心专家表示,运动可有效减少恶性肿瘤发生,日常生活中,应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果摄入,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同时戒烟,避免其对消化道的长期毒性和炎性刺激。

  胃癌——胃镜+活检

  胃癌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建议年龄在40岁以上,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有慢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息肉、残胃、胃巨大皱褶征、慢性胃溃疡和胃上皮异型增生等病变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的对象,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进行胃镜及活检。

  平日里,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不暴饮暴食;根除幽门螺杆菌;减少食用生冷、辛辣、过热、过硬的食物及熏制、腌制等高盐食物;戒烟;少喝或不喝烈性酒;放松心情,合理减压,可有效预防胃癌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