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沈满洪考入杭州大学化学系。生活艰苦朴素的他,上了大学后依然穿着打补丁的衣服。本科毕业后,他留校任教,颇得原杭州大学校长沈善洪的赏识,力荐他担任经济系党总支副书记,于是,沈满洪29岁就走上了高校中层干部的岗位。不久,经济系党总支书记李庚锦关切地问沈满洪:“你这么年轻,将来学业上有什么规划,是否准备在职读研?”沈满洪回答:“我没有想过,也不敢想。如果我读研究生,李老师您不是就更辛苦了?”李庚锦回答:“我辛苦一点不要紧,我希望你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感动之余,沈满洪坚定了攻读在职研究生的决心。经过一段时间旁听课程和复习准备。1994年,他顺利考取研究生,师从张旭昆教授,研究方向为环境经济学。
国务院1994年发布的《中国21世纪议程》强调以经济手段保护生态环境。在征得张旭昆教授同意后,沈满洪确定了论文选题《环境经济手段研究》。论文写作期间,张旭昆教授在德国访问,专门给他带回来最新的权威的环境经济学文献综述。1997年毕业时,这篇论文不仅顺利通过了答辩,还在当年的《经济研究》期刊上顺利发表。
1998年,四校合并组成新的浙江大学。根据组织安排,沈满洪进入浙江大学研究生院,担任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副部长兼研究生管理处副处长。接触了众多的高层次人才后,他日益感到自己学识储备不足,于是再接再厉,报考浙江大学史晋川教授的在职博士生,博士论文同名专著获得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博士毕业后,沈满洪真正开始“独立门户”,研究方向是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理论与政策、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与制度等,而且始终围绕“美丽浙江”这一课题开展研究。从开始读研至今28年来,沈满洪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等各类课题70余项,在《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独著或主笔专著40余部,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8次,其中一等奖5次,40多件成果得到省部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省部级以上单位采纳。
28年来,在环境经济手段研究领域,他率先提出了环境保护的庇古手段和科斯手段,并基于边际管理成本和边际交易成本的概念,构建了环境经济手段的优化选择模型及其选择方法;在水资源经济学研究领域,率先提出了中国多层次水权交易制度框架,并提出了水权交易函数、水权交易费用函数等;在生态经济学研究领域,率先提出了生态需求递增规律和生态价值增值规律,与传统的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规律、生态产业链接规律等形成完整的规律体系;在生态文明战略研究领域,率先提出了由生态文化、生态产业、生态消费、生态资源、生态环境、生态科技、生态制度等七个要素构成的生态文明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