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礼“走心” 婚礼“走新” 2023年02月22日  

  □记者 张庆

  近日,因被中央一号文件“点名”,高价彩礼又一次“出圈”,卷起一阵舆论风潮。

  纵观我市,因为盲目攀比而不得不“打肿脸充胖子”借钱凑高额彩礼,使家庭经济“元气大伤”,以及因为双方家庭在彩礼上谈不拢乃至闹崩,使得本来情投意合的青年男女被“棒打鸳鸯”的案例也不乏存在。但在笔者接触的案例中,彩礼多是走个过场,大多女方家庭会返还彩礼;一些女方父母即使收下彩礼,也会交给女儿,用于支援新家庭。因此,首先要明确:彩礼的意义是什么,我们唾弃的是什么?

  彩礼既是流传已久的风俗习惯,也意在提醒男方家人结婚不容易,要珍惜婚姻、爱护女方。我们反对的不是彩礼本身,而是“高价彩礼”带来的婚姻门槛和攀比心理。

  请让彩礼“纯粹”一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彩礼既有确定婚姻关系的功能,也有表达双方情感的功能。可以说,它是一种信物,表达的是父母对子女的爱与祝福。而高额彩礼可能会使情感表达演变成物质交换,使亲情、爱情让位于讨价还价的金钱利益。我们不能让这本应该表达美好的事物变味,而应该让彩礼回归合情合理,让其不再成为男女双方结婚的负担。

  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除了“彩礼越高面子越大”的攀比心理作祟,高价彩礼也是女方家庭对男方“不放心”的表现。正如一名受访者表示:“男方如果诚意足、够担当,让我们能够放心地把女儿交给他,一切都不是问题。”在这样的“顾虑”面前,年轻人应该思考:自己能否承担家庭重任,所作所为让家长放心了吗?作为父母也要反思,彩礼是为了子女幸福着想还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是否应该多给子女一点信任和选择权,少给他们一点负担和压力,用真挚的祝福为他们开启生命的新篇章?

  请让婚礼“清新”一点。

  在新冠疫情防控的大背景下,结婚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家庭不再拘泥于传统婚俗,而是选择了集体婚礼、旅行结婚、直播婚礼等“轻量化婚礼”。市民楼女士家便是如此,考虑到疫情影响,经征求儿子媳妇的意见,在家里为他们举办了简单的中式婚礼,只请至亲之人共同见证,省下来的费用都给新人用于建设小家庭。

  我们不禁发问,这难道真的只是因为疫情影响吗?正如一位受访者表示,年轻人只是因为彩礼不想结婚吗?其实年轻人对于繁杂的婚庆礼俗同样感到“害怕”,甚至戏言“结婚当天感觉像是演戏,请了一堆人来看戏”。婚礼不在于具体的形式,而在于喜庆美好的祝福,很多家长也根本不在乎彩礼多少,更在乎的是新人的感情稳定,这也是移风易俗的意义所在:“在繁文缛节被大量取消的婚礼里,新人们的爱并未有所减少。”

  总之,无论是婚礼还是彩礼,少一点“套路”和“算计”,多一点真诚和祝福,或许会让新人的感情更走心,携手面对未来的决心更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