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记者 董莹 图/记者 胡扬辉
在城区树德路上有一间不算起眼的门面,入口处挂着“东风竹编厂”招牌。走进竹编厂的工作间,有的师傅在编织作品,有的在做材料处理,每个人手里都捏着竹丝,专心致志地忙着自己的工序。这其中,何福礼、何凯舒祖孙俩也在自己的工位前忙碌着。一方工作间俨然是一个竹编小世界。
在何家三代人的手里,竹子数十年如一日焕发着不一样的生命力。何福礼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编(东阳竹编)代表性传承人,何红亮、何红兵兄弟二人则是省工艺美术大师,到何凯舒这一辈是第三代。在爷爷和父亲的眼中,何凯舒还是个学徒,未来要走的路还很长。
在竹编厂长大的何凯舒并不是自幼学习竹编,24岁才开始入门学习的他,在竹编领域起步不算早。“起初也会坐不住,学到一定阶段之后逐渐有了获得感,才开始真正理解‘干一行爱一行’的意义。”从2016年8月正式成为学徒,有一年多的时间,何凯舒都在和最基础的步骤打交道,从剖竹子到学平面,每个环节都跟着厂里不同的老师傅学,这个过程中,爷爷何福礼并不会多加指导。
学到第四年,随着掌握的技法越来越熟练,何凯舒开始琢磨自主创作,一个耗时2个月的竹编手办钢铁侠在他手里诞生,“熟手的老师傅做可能只需要一个月,我还不够熟练,是第一次尝试不规则立体竹编,有自己的风格在。”何凯舒说,一般说法是3年出师,但是要想能够独立完成一件作品,需要日复一日学习和积累,不管是3年还是5年都只算刚入门。在活到老学到老这件事上,爷爷是一个好榜样,尽管有了很高的成就,但依旧每天和工人师傅一样坐在工作间潜心创作,手里的竹子从未放下。
放弃上学时选择的工科专业转行做竹编,何凯舒直言,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责任感更强了,竹编在他这里已经传承到第三代,未来要走的路仍然与创新和积累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