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时“拾残”乐 2022年11月30日  

  □蒋永兴

  玉米须黑,红薯地裂,晚稻笑弯了腰。又是一年秋收季,不由得想起小时候“拾残”的情景。

  20个世纪60年代,秋粮作物基本上是玉米、红薯当家。那时候,“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大幅标语写在学校的墙头,也贯彻落实在教学中。除了寒暑假,学校还放农忙假,老师很少布置家庭作业,留出时间让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田间劳动。那时候,最适合我们做的事情就是“拾残”了——生产队集体组织掏红薯、掰玉米,人多手杂,难免有“漏网之鱼”。把它们捡回家,就叫“拾残”。

  秋收的日子,放学回到家里,我们放下书包就拿起锄把、竹篮往田间地头跑,不为别的,就为“拾残”。“拾残”的人真多,又是集中在同一个时间段,就像一窝蜂。来到生产队已经挖过的红薯地里,几十把锄头落地,几乎要把红薯地再刨一遍。如果找到一个大红薯,大家还要争抢。当然,小红薯也不嫌弃,就是粗壮一点的红薯根,也要拿回家喂猪。有一回,我挖到了一棵红薯根,上面吊着大大小小七八个红薯,显然是大人粗心漏挖了。我赶紧把整个身子扑上去,手脚并用地把红薯装进篮子里,小伙伴们一个个羡慕嫉妒恨。

  而在玉米地里,我们就像巡逻兵,仰着头一棵一棵“巡查”,看到玉米秆上还有漏掰的玉米棒,更是像捡到了宝贝一样。一个大玉米棒上的玉米粒碾成粉,加上青菜或萝卜,就够我们三口之家吃一顿了。有一回,直到天黑下来了,我还是一无所获。心犹不甘的我就对秆上的玉米壳挨个又摸又捏,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终于找到了大大小小七八个玉米棒回家“交差”。

  父亲在我3岁那年就一病不起,家里没有正劳力,属于缺粮户,常常是寅吃卯粮。到田头地角“拾残”,若有所获,多少能够为母亲分担一点生活的忧愁,所以也很有成就感。秋收“拾残”,苦中有乐,苦中寻乐,一晃五十多年过去了,此情此景仍是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