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潇 通讯员 苟子龙
本报讯 近年来,市妇幼保健院把保障人民健康摆在医院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通过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快妇幼保健学科建设、完善“一老一妇一幼”健康服务保障等措施,不断推动妇幼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
如何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妇幼健康道路?浙江省名中医、市妇幼保健院党总支书记郭兰中认为,中医药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2011年以来,市妇幼保健院适时提出了“大专科、小综合、中西医结合”的办院方针,办医理念从“纯西医”向中西医结合转变。在全院妇幼保健、儿童保健和临床医疗“全链条、全过程、全生命周期”融合中医药服务,逐步形成了“理念融合、学科建设、技术推广”互为依存的中医药+妇幼健康“东阳模式”。
针对群众对中医药服务需求攀升的实际,市妇幼保健院锚定“基层中医化、中医基层化”目标,着力完善管理机制、健全服务体系、壮大人才队伍,群众中医诊疗认同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从2011年中医科中药房开设起步,市妇幼保健院现已建成集中医门诊、体检外治、名中医工作室和中医药文化陈列等为一体的国医馆。2013年至今,先后开设了中西医结合妇科、养胎中心、“中西合璧、产养一体”的和美家月子中心等。全院所有涉中医临床科室均推广“五个全科化”服务模式;所有非中医科室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所有护理单元配备中医诊断、治疗类设备不少于6种,提供针刺、拔罐、推拿、艾灸等中医适宜技术不少于10种,群众获得中医药服务更加便捷高效。
优质医疗人才是患者求医的“定心丸”。市妇幼保健院积极招引中医药名家在院内设立工作室,现已建成葛琳仪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全国名老中医丁丽仙“黔贵丁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何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裘氏妇科流派”传承工作室等。同时,借助浙江中医药大学教学医院的项目和平台,大力开展“西学中”“护学中”培训,现全院拥有中医药(中西医结合)类人才116名。
走进市妇幼保健院和美家托育园,“中医育儿”元素随处可寻:摆着灵芝、桑椹、金银花等中药的“国医馆”宣传角;为每个孩子量身定制的小儿推拿课程;由儿保科主治中医师兼任营养老师,定期到园开设辅食制作和儿童药膳课程……
这是市妇幼保健院聚焦养老育幼需求,完善健康服务保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医院围绕“一老一妇一幼”群众健康突出问题,开展“3231”攻坚行动:即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3类重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2种基础疾病;出生缺陷、儿童青少年近视、精神卫生3类突出公共卫生问题,以及1个以“国医养国娃”为特色的和美家托育园项目建设。
通过攻坚行动的开展,市妇幼保健院为老年人和妇女儿童打造集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医疗保健服务。2021年起,医院创建了“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和家庭养育照护指导中心,作为金华市“3211”婴幼儿照护模式试点,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科学育儿“医防护”三位一体服务网络。今年3月,医院成立了老年医学科,并与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深度重点协作,实现老年患者“一站式”就医。同时,推动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互相融合,进一步深化“中医药+妇幼健康”的东阳模式,擦亮“浙有善育”之“国医养国娃”特色“党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