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根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最鲜明的底色。守好红色根脉,必须牢记红色历史、挖掘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御史厅西厢房该如何利用,与飘萍出生地互为呼应?南市街道党工委书记王灿认为,当务之急是牢记红色历史,因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经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研究,决定由街道出资,将西厢房打造为邵飘萍生平事迹展厅。
“对于邵飘萍的事迹,紫溪很多村民了解并不确切,外界可能也知之不多。”邵福清说,他曾多次对人谈及邵飘萍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之事,以及《京报》和中共党报《向导》的渊源,很多人的反应是闻所未闻、大为震惊。去年,他特意前往北京,参观京报馆旧址,并由邵澄陪同前往拜访邵飘萍文化研究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方汉奇,了解到更多邵飘萍事迹,觉得更有必要将邵飘萍事迹中的红色历史大加阐扬、广为传播。方汉奇还专门为飘萍出生地书写了对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如今这副对联就张挂于御史厅东厢房房门两侧。
在南市街道邀请下,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张敬作为党史顾问,指导布展工作,把关展陈内容。
“当我们走进这个古朴的村庄,穿过这座历史厚重的厅堂,来到这个小小的院落,我们可以展示什么,能够解答什么,希望收获什么?”面对浩繁的史料,张敬一次次思考,“这里是邵飘萍的出生地,是其新闻思想根脉所在。我们将在这里寻找邵氏铮铮傲骨的基因密码,解读铁肩辣手铭刻的飘萍岁月,诠释信仰的意义,收获前行的力量。”经过细致梳理,最后决定侧重展现邵飘萍创办《京报》,利用《京报》传播马克思主义,以及指导五四运动和北大新闻学社,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红色事迹,特别是对他秘密党员身份的确认过程开辟专题展陈,避免对邵飘萍的解读陷于历史虚无主义。围绕这条主线,展陈还突出了东阳地方特色,不仅展出了邵飘萍的部分旧物,还展出了东阳籍画家王石之的回忆——王石之就读于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期间,与校学生会主席、李大钊的助手方伯务过从甚密。方伯务意在发展这位邵飘萍的老乡,因此明确告诉王石之,飘萍先生已加入中国共产党。
对于独立设计师朱洪峰而言,要在200多平方米的空间内,运用个性化的设计语言,具体而微地展现邵飘萍波澜壮阔的一生,难度可不小。在研读史料的基础上,他提炼出关于邵飘萍的两大标识,其一是报纸排版所用的铅字,其二是京报馆门面。前者用于序厅,以铅字排版形式,组合成邵飘萍简介;后者用于西厢房明间,用青砖叠砌技法,复刻出京报馆的门面,给予参观者历史氛围的沉浸感。“家风家世”“飘萍足迹”“新闻救国”“京报春秋”“信仰的诠释”五大板块,图文并茂、浓墨重彩展示了邵飘萍因报而生、为报而死的事迹。
正式开放前夕,受市委宣传部邀请,金华市新闻界部分领导先睹为快,他们均评价展陈布局主题鲜明、脉络清晰、特色凸显、形象生动,是上佳的红色主题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