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政治兴味,则不成为名记者 2022年11月04日  

  1924年11月10日,孙中山发表《北上宣言》,主张对外必须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对内实行国家统一。为配合孙中山北上,《京报》辟出增刊广泛宣传孙中山的北上运动。在北行途中,孙中山鉴于《京报》功绩,将自己的一张照片上书“京报社惠存,孙文赠”,派专人从天津兼程送到北京,赠给邵飘萍。这是孙中山赠给北方新闻界的第一张照片。邵飘萍立即安排人制版,并刊出预告:“本报准日附送一尺长宽之孙中山先生最近肖像一幅,纸张印刷极优美。随报附送,不另收费。倘有遗失,务向送报人索取。”

  1925年春天,经李大钊、罗章龙二人介绍,邵飘萍在北京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他的社会地位与名望,党组织要求他以其特有的身份开展工作。

  邵飘萍根据中国共产党的主张,在《京报》上旗帜鲜明地连续报导“五卅运动”“三一八惨案”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和军阀统治斗争的消息,其宣传规格之高、内容之广、形式之多,可谓是当年全国报刊之冠,在革命舆论上发挥了一个方面军的作用,表现出一个秘密党员机智灵活的斗争艺术和顽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奉系军阀着手镇压和控制舆论,下达了48人的通缉令,邵飘萍名列第16,赫然在列者还有李大钊、鲁迅、孙伏园等。

  1926年4月24日,邵飘萍被反动军阀抓捕,《京报》亦被查封。4月26日4时30分,邵飘萍被押赴天桥东刑场,从容就义,年仅40岁。

  各地报纸相继刊出邵飘萍被捕和蒙难的消息,全国不少团体迅即发出急切的呼吁和愤然的抗议。中共北方区委机关报《政治生活》周刊载署名“怀英”“怀德”悼念文章;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载署名“岳威”“雷音”之文,谓邵飘萍是“北方舆论界平常反对帝国主义及奉系军阀最激烈者”,号召“全国舆论界,应该为邵飘萍之死而力争言论的自由和人权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