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三将御敌,写忠义史诗 2022年10月19日  

  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寇纷扰不断,前山胡氏胡大用立志从军,抗倭立功。

  胡大用生于明万历九年(1581),从小习文练武,20岁左右时已功底颇深。1603年,胡大用应试中武举,被任命为凤阳守备,实现了从军愿望。他带兵纪律严明,制定“四不许”以约束部下:一不许骚扰百姓, 二不许奸淫掳掠,三不许马踏禾田,四不许违犯军令。但又待部下亲如手足,深得士兵拥戴。

  万历三十四年(1606),倭寇进犯苏北江宁等地。胡大用率部以一当十,把倭寇杀得溃不成军。三十七年(1609),倭寇进犯淮阴、江阴等地。面对倭寇火器攻击,胡大用科学排兵布阵,挥刀奋力冲杀。他亲自上阵,激战十几回合,刺死敌首,大军一拥而上,杀得倭寇尸横遍野,明各路官军自此士气大振。而后,胡大用多次参加抗倭、剿匪战斗,屡建奇功,升任为淮安游击将军。天启七年(1627),胡大用任南京凤阳总兵,崇祯七年(1634)病逝于南京。

  胡大纯(1795-1841),字精一,号静轩。其父胡远坦,为太学生,授武略云骑尉。受家境影响,胡大纯从小言志从武,闻鸡起舞,熟读兵书。他臂力过人,能轻松举起两个百多斤重的石锁。闲时他常常游览鳌天阁,温习先祖忠义爱国的故事。道光壬午年(1822),胡大纯中武举,授武国云骑尉、衢州右营千总兼江山县汛事,后升任金华守备。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翌年九月,英军侵犯定海,浙江形势告急。朝廷急调胡大纯随总兵郑国鸿率兵应战。胡大纯连夜率部急赴定海,路过东阳,偶遇邻村人在东阳江边打鱼,即托其给父母捎口信:“此次赴定海参战,儿誓与英军决一死战。自古忠孝不能两全。若儿战死,还请父母不要悲伤,将我儿子抚养成人,嘱他以保家卫国为己任,强夷不灭,誓不罢休!”

  部队到达定海后,胡大纯被任命为定海守备兼晓峰岭把总,率军奋战六天六夜,令英军无法登岛。农历八月十七,英军先用重炮强攻,后分兵几路强行登陆。胡大纯手举大刀指挥战斗,先被英军子弹击中左臂,又被流弹击中腹部。他捂住伤口,挥舞钢刀,继续作战,连续砍死3名英兵后,抱住敌酋滚落海里。英军将其头颅砍下,扔入海中。《清史稿》卷494列传、忠义31载:“……翌年,敌再犯宁波定海则石浦,同知舒恭受,游击张玉衡,外委武英太同死难。都司李跃渊则随总兵郑国鸿战晓峰岭六昼夜,把总胡大纯、洪武琮,外委金钊同殁于阵。”定海百姓自发为战死将士收尸,并在海上找到了胡大纯的身体与头颅,将其运回东阳老家安葬。道光辛丑年(1841),朝廷连下五道圣旨,安顿胡大纯的父母,胡大纯入忠臣祠享祀。其子胡来邑升任金华候补守备,子孙世袭云骑尉。后又颁旨在西宅村上宅自然村建树德堂,每年春节在堂内挂胡大纯戎装像祭祀。

  前山胡氏忠勇之士辈出不穷。至现代则有少将胡世浩,生于1935年。1951年3月,16虚岁的胡世浩不顾自己是家中的独生子,强烈要求入伍并如愿以偿。1953年3月,身为通信兵的胡世浩入朝作战。到朝鲜后,他随部穿越黄草岭,进入长津湖畔的松下里,准备阻止联合国军再次从仁川登陆。而后,为执行“以打促谈”的战略方针,部队向东挺进“三八线”,一路经历了无数次战斗。一次在949高地激战时,敌人炮弹落地,离胡世浩所在坑道仅60厘米,他幸免于难。由于胡世浩在战斗中表现机智勇敢,军事素质过硬,很快被提拔为志愿军185团尖刀排副排长、排长。停战后,胡世浩在朝鲜继续工作了4年多,做了大量战后恢复重建工作,受到了上级多次嘉奖。回国后受到重用,后曾任宁夏省军区司令员、自治区党委常委。

  西宅前山胡氏的家国精神、忠义情怀,至今仍然激励着后人。新中国成立后,前山胡氏还走出了3位大校、10多位团级干部,为国防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