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于民国时期的卢宅四份头,位于卢宅“荷花芯”地块之西北,现仅存主体堂屋3间,一楼檐口4只牛腿由黄紫金操刀雕刻,乍看貌不惊人,细品惊为天人。
4只牛腿分别雕刻凤凰、孔雀、仙鹤、公鸡,组合的图案包括牡丹、芙蓉、菊花、月季等。采用镂空半圆雕技法,图案仅一面可观。每只牛腿都刀功老辣,线条粗犷,禽鸟造型孔武有力,花卉图案简洁灵动,极具写意美感。琴枋深浮雕人物山水,刊头则圆雕白菜寓意百财。
“黄紫金作品的个性化风格特征非常明显,识别度高。作品题材大多来自国画画谱,当画谱作品的版式和雕刻花板不同时,能够进行人物和配景的增删组合,恰到好处。”金柏松解读道,从1918年到1949年,除了分别到杭州、上海6个月外,黄紫金一直在东阳和义乌行雕,所以他的传世作品是东阳木雕界民国大家中最多的。金柏松认为黄紫金最为拿手的图案是凤穿牡丹、松鹤延年、牡丹芙蓉、芭蕉荷花、松鼠葡萄、三多图(佛手、石榴、仙桃),次要部位成组小花板常用叶间小鸟、鱼蟹虫草和清供博古,随意组合,简练大气,洒脱精致,神采飞扬。
最重要的是,从这些花鸟牛腿的琴枋上,可以窥见黄紫金作品构图疏朗简洁,层次少而通透旷远,擅长三段式纵深构图:底部地面往上斜切,雕刻近景主题图像,平面保留非常完整;中景雕刻建筑作为人物活动背景;远景非常简约,大块面留地。黄紫金曾经风趣形象地解说这种构图特征:“东阳地界开门就见稻秆蓬,(后面)哪有那么多的东西。”指的就是远景通透、中景鲜明、主次分明。
在木雕创作上,黄紫金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天赋,即使国运凋敝,挟艺行走江湖,他也依然精品迭出。1937年,上海“王盛记”木器行老板王盛彬邀请“雕花状元”刘明火,到老家上卢杨溪,把作建造“十八间头”,刘明火叫上“雕花皇帝”杜云松和“雕花宰相”黄紫金。三巨头联手雕饰的杨溪“十八间头”,被同济大学著名教授戴复东誉为“东方洛可可”。可惜的是,这样一幢精美的建筑竟然未被妥善保护而于20世纪80年代末坍塌。幸好部分木雕建筑构件被当时的市文保所收藏,现仍保存在卢宅肃雍堂内,其中就有黄紫金的作品。
新中国成立后,从湖溪黄大户走出的黄紫金受到党和政府的礼遇,于1954年3月参与组建“楼店木雕小组”,成为原东阳木雕总厂创始人之一,同时是木雕总厂设计创作组的主创人员之一,负责雕刻图稿设计,该厂绝大多数雕刻图稿出自其手。1960年该厂实行八级工资制度时,他和楼水明、厉守铭3人被定为全县最高的八级工。敬业勤奋的他一直工作到病故,为东阳木雕事业奉献终身,用艺术才华堆垒起“画工体”的高峰。斯人已去,精品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