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以“疫情”之名的诈骗 2022年08月12日  

 

  □记者 张婕 通讯员 周少君

  近期,一些市民可能接到了疫情防控数据核查的电话,询问你近期去过哪里、核酸采样检测结果、现在人在何处……事无巨细的询问,让有些人怀疑是不是接到了诈骗电话?为大家的警惕性点个赞。这是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正在争分夺秒开展电话随访工作,可能你接到的是个人手机号,那是因为座机电话根本不够用,来电时也许已夜深,你正在休息,请见谅。请耐心接听,真实、准确告知相关信息,早一分钟排查,就能早一点排除隐患。

  那么,怎么确认疫情防控电话真假?近日,市反诈中心梳理了几类疫情期间的诈骗手段,教你快速识别这些“小伎俩”。

骗局一

  声称健康码、流调异常类诈骗

  不法分子自称“流调人员”、疾控中心人员、志愿者等,谎称市民的核酸结果异常,或称受害者是“密切接触者”,以配合防疫工作为由,索要身份证、银行账号等个人信息,或者通过木马病毒等,以非法链接方式窃取市民私人信息,用于非法交易。更有甚者,要求受害人前往公安机关核查。不法分子在攻破受害人心理防线后,主动提出将电话转接至“公安局”,以清查资金洗清嫌疑为由诈骗钱财。

  反诈提示:

  疫情防控工作人员进行流调时,不会询问与疫情防控无关的信息,也不会向市民要银行卡号码、密码、验证码等。公安机关不会线上办案,更不会与涉案人员有金钱往来。以经济犯罪、非法提取社保金、阻碍疫情防控等理由要求清查资金的都是诈骗。一旦遇到此类情况,务必警惕,切勿轻信。

骗局二

  花钱购买核酸检测“快速通道”

  有一些着急做核酸检测又怕麻烦不愿意排队的群众,盲目相信有核酸检测的“快速通道”,不法分子以“加价最快半小时拿到核酸检测结果”等为名,实施诈骗。

  反诈提示:

  核酸检测结果由卫健部门认证、具备资质的医院或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不要轻信网络上的小道消息和所谓的“私人渠道”。

骗局三

  冒充医疗机构类诈骗

  不法分子利用小区封闭期间独居老人与子女无法及时联系的情况,冒充医疗机构,谎称老人已感染新冠病毒,需被收治转运,要求受害人向指定账户缴纳“治疗费”,实施诈骗。

  反诈提示:

  若检测出新冠病毒阳性,由疾控中心转运至指定医院进行救治,并开展流调回溯,不会电话通知在家服用特效药。疫情防控指挥部和疾控中心不会向群众推销所谓的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核酸检测结果可以通过支付宝健康码等官方渠道进行查询。必要时通过社区工作人员进行求证,警惕上当受骗。

骗局四

  “领取居家隔离补贴”类诈骗

  不法分子冒充国家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发短信或电子邮件,称根据国家政策,发放居家隔离补贴,需扫码登记领取,将被害人引流至“钓鱼网站”,填写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信息,实施盗刷。

  反诈提示:

  政府和职能部门不会要求个人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等详细信息,一定要心存戒备,并拨打官方电话进行核实。请勿点击电子邮件或短信中与资金补贴有关的链接,更不要提供个人信息。

骗局五

  快递被检测出“新冠阳性”可理赔?

  10日下午,市民杨女士接到一个自称是快递客服的电话,称她的快递在运输过程中被检测出“新冠阳性”,需要销毁,但可以进行理赔。

  随后,杨女士加了对方微信,在对方的要求下,下载安装了“某云会议”APP,进行屏幕共享。对方声称,只有杨女士将支付宝内的存款清空才能进行理赔。于是,杨女士按对方要求,将支付宝里的钱转至对方提供的银行账号内,并从多个小额贷款平台借钱转账。杨女士意识到自己可能被骗时,发现已被对方删除微信。

  反诈提示:

  如果遇上网购的商品有问题,一定要通过官方网站进行联系,涉及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信息,务必谨慎。

     警方提醒,疫情防控工作人员在进行流调时,核查内容绝不涵盖存款信息、银行账号、信用卡信息、贷款信息、密码、验证码等,绝不会要求您转账或汇款。广大市民一定要保护好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个人信息,不要泄露给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