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落叶、清理池塘垃圾、给大樟树浇水……清晨5点多,画水镇许宅村上宅自然村村民陈和海便忙碌起来。待日上三竿,他把工具放回原处,返家吃早饭、休息。这些年来,他一直如此。
陈和海今年83岁,1963年退伍后回家,1969年入党。年轻时,他带领生产队工作,积极参与各类建设;2017年,为配合村治危拆违,他不顾子女反对,不提任何要求,带头拆除影响村里规划的两处自建房屋。看着村庄越变越美,他又主动揽下了村里的保洁工作。
5年来,陈和海义务清洁池塘、小溪水体、公厕以及周边道路,管护村道两侧绿化带等。“别人不愿去,那就我去,我不怕脏也不怕臭。”陈和海说,村口的公共厕所,之前是花钱请人打扫的,现在是他上午下午各义务打扫一次。村口的池塘养了一些红鲤鱼,陈和海总是早早地去附近的山坡上割草喂鱼。陈和海说,村两委工作开展得很好,作为老党员,也作为村里的一分子,要积极帮助村两委做好各项工作。
在采访时,记者注意到,陈和海的手和后颈部皮肤有破损,手臂和脸也晒得黝黑。他说,因为天气热,索性穿个背心,然而长时间背着喷雾器喷水,把后脖子给磨脱皮了。“子女总劝我少干点,不要这么辛苦,但是我习惯了。”陈和海说,子女多次来接他去家中休息,但他总是待不了几天就回到村里。对于管护村庄环境,虽然他没有责任,也没有义务,但他把这些都当成了“自家事”。
徒手下井救出幼童
邵荣幸:不能眼睁睁看着悲剧发生
今年3月,市水库水电运行中心景山水库管理员邵荣幸在陆秀村征山自然村的渠道巡查时,听到有人大喊救命,他循着叫声跑了过去,发现是一名4岁的幼童掉进了井里,幼童的外婆在一旁边喊边不停朝井底张望。此时,邵荣幸毫不犹豫地徒手下井,并在其他村民的帮助下将孩子救了上来。
邵荣幸是画水镇陆宅村平原自然村人,在景山水库工作近30年,负责库面保洁、渠道通畅和设备安全,因此,他和征山自然村的村民都十分熟络。“村里没什么年轻人,老人和小孩较多,那天要是没被我遇上,落井的小孩就危险了。”邵荣幸说。
据了解,当天落井的孩子正在村里玩耍,从转弯处跑来的时候没有控制好身体,一头栽进了井里。幸运的是,当时天气较冷,孩子体重轻,还穿着厚厚的棉袄,所以跌落后并没有受伤和溺水,只是受到了惊吓。井口离水面有三四米深,洞口处仅有六七十厘米宽,徒手下井的邵荣幸只能把脚卡在井壁的石头缝里,一点点地挪下去。在挪动到手能够到小孩的位置时,邵荣幸首先检查了孩子的情况,随后在其他村民的帮助下把孩子救了上去。
“现在的井口已经做了一个井盖,不用的时候,村民会盖上,防止意外再发生。”邵荣幸说,当时顾不上多想,感觉再犹豫一会儿,孩子可能就有生命危险,他不能眼睁睁看着这样的事情发生。事后,从宁波赶回来的孩子家长特地登门道谢。
经历两次手术仍坚守抗疫一线
王迎宏:身体允许就会坚持下去
王迎宏是画水镇西山村人,他热心公益,在2017年加入市“农商银行”红十字应急救援队后,更是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各项公益事业中。甬金高速东阳出口核酸检测服务点值勤、山林救援搜救、为村老年食堂买肉送菜等等,都有他的身影。
去年,王迎宏动了第二次心脏手术,需要休养。但在这两年疫情防控期间,他和别的救援队队员一样,一直冲在疫情防控一线。王迎宏所在的救援队值守着甬金高速东阳出口,他们要检查所有司乘人员的健康码和行程卡。前不久,他刚结束了为期3个月的值守。
在经历两次手术后,王迎宏的妻子周杭君不太同意他继续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但在他的坚持下,周杭君还是选择支持丈夫,做他坚强的后盾。“需要我的时候,只要身体允许,我都会参加,但也会量力而行,不让家人担心。”王迎宏说,既然选择成为一名救援队队员,就要负起责任。这些年,他共参加公益救援180余次,成功搜救40多人次,个人累计志愿服务时长2700小时。
多年来,王迎宏坚持给磐安山区的困难儿童送去学习用品,帮他们缴餐费,尽可能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前些年,王迎宏还出资18000多元,捐赠了“爱心冰柜”,给东城的高温工作者送去夏日清凉。“我做的这些都不算什么大事,只要有能力继续做下去,我就一定会坚持下去。”王迎宏说。
一人撑起五口之家
郭姣卿:没什么困难是过不去的
“等明年两个儿子大学毕业,一家人互相扶持,生活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日前,画水镇明焕村麻车自然村村民郭姣卿满怀希望地对记者说。
22年前,郭姣卿的丈夫不幸因病去世,留下10岁的女儿和一对3岁的双胞胎儿子。婆婆也因儿子去世,伤心过度,病倒在床。先前,为治疗丈夫的病,家里已花光了所有积蓄。丈夫去世后,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郭姣卿的肩上。“那时候很怕小孩生病,一生病就需要整天抱着,不能出去打工。”郭姣卿说,为了照顾老人和小孩,她先在家附近辟了一块菜地,吃自己种的菜,有空就出去打零工,顺便捡些废品勉强维持家庭生计。亲戚朋友知道她家的情况,都力所能及地帮她一把,画水镇政府也时常提供帮助。
“家里再困难也要让小孩上学。”说起她3个孩子,郭姣卿满脸自豪。大女儿前几年大学毕业,现在在杭州工作,分担了家里部分经济压力;两个双胞胎儿子也在杭州上大学,即将毕业。郭姣卿说,3个小孩从小就很懂事,非常上进,知道家里情况不好,也更加明白“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
如今,孩子已长大,郭姣卿的主要任务就转到照顾年老的婆婆身上。婆婆有类风湿关节炎,不便下床走动,郭姣卿就每日帮她擦洗身体、更换衣物,还在关节处帮她垫上柔软的毯子,经常扶她起来,去外面透透气。
20多年来,郭姣卿独自撑起这个家,尝遍了酸甜苦辣。由于常年劳累,她也落下了病根,但对未来她信心满满:“有多方帮助加上家人齐心,没有什么困难是过不去的。”
本版文字 记 者 董 莹
实习生 徐子越
通讯员 毛颖莹
照顾瘫痪妻子14年
蒋崇林:爱是责任和陪伴
在画水镇画南村岩下自然村,有一位远近闻名的“好丈夫”,他14年如一日照顾因中风瘫痪在床的妻子,他就是获评2022年二季度孝老爱亲类的“金华好人”蒋崇林。
2007年,蒋崇林的妻子马菊珍连续三次中风,生活不能自理,并丧失语言能力。那一年,蒋崇林带着妻子四处寻医问药,耗费了50多万元医药费,却无力改变妻子只能卧床的现实。为了照顾妻子,蒋崇林选择在村附近的工厂打工。上班空闲时间,他会为妻子洗衣喂饭,把屎把尿,做康复运动。在蒋崇林眼中,这些都不是最难的,难的是妻子每年20多万元医药费,压得一家人喘不过气来。
为增加收入,2013年,蒋崇林办了一家红木家具厂,并雇佣一名保姆照顾妻子。尽管如此,在照料妻子这件事上,蒋崇林还是亲力亲为。每天早上,他骑着电动车去10公里外的红木家具厂上班。上午10点半,又风雨无阻地回村,给妻子烧好饭菜。傍晚回到家,他会把妻子抱上轮椅,和保姆一起推着她外出散步。
在蒋崇林的悉心照料下,马菊珍的形象清楚整洁。为防止妻子长时间躺在床上生疮,蒋崇林会经常帮妻子翻身、按摩,帮她活动筋骨,这也成了蒋崇林的习惯。由于常年卧病在床,妻子的情绪非常敏感,为了陪伴妻子,他就在妻子的床边搭了一张小床,夜里时刻陪伴在她身边。
如今,家具厂的生意不大景气,为了能够安心照顾妻子,蒋崇林准备关掉家具厂,目前正在处理厂里剩余的家具。蒋崇林说,他会继续想办法赚钱,无论压力多大,都不会放弃妻子,会照顾她一辈子。
热心助人的老手艺人
王人造: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在画水镇画溪村画溪五村,有这样一位年近70岁的村民,他有空时醉心于玉石雕刻世界,只要别人有需要,他就会起身帮助他人,他就是市非遗玉石传承人王人造。
“我的工作时间比较随意,只要有需要,就可以放下手里的活去参加志愿服务。”王人造加入画水镇文化志愿服务队多年,是服务队里出了名的热心肠。50多年前,王人造和朋友去河边钓鱼,看见3个溺水的村民,他便义无反顾地跳入河中救人。“我当时救起了两个,后面真的没有力气了。”回想起这件往事,王人造言语中透露出一丝遗憾。
虽然年近70岁,但王人造还是乐此不疲地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在村里的核酸检测点帮忙,向村民宣传疫苗接种,到镇365便民服务中心帮忙,去路边维护交通秩序……作为一名手艺人,雕刻讲求的是心细,看见原料脑海中就浮现出成品;帮助他人也是如此,看见他人,就会想到他或许需要什么样的帮助。例如在医院里当志愿者,看到有年长的患者来看病,王人造会第一时间给患者搬个凳子,并询问其是否需要帮助。今年2月,王人造签署了《浙江省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做好事,就是为了开心,看到社会越来越好,这是皆大欢喜的事情。”王人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