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龙窑烧制技艺传承人周马剑的徒弟汪珊珊带着陶泥,来到白云街道十里头社区暑期托管营,让孩子们体验了一把捏泥巴、玩陶艺的乐趣。
“85后”周马剑家在江北街道哈比塘小区。据他考察,哈比塘以及周边的光耀、毛蓬等小区都曾有窑口,且烧制过不少精致陶瓷器。作为“窑二代”,他对高温烧制的东西特别感兴趣。2017年,周马剑带领团队,对江北街道王户口龙窑进行改造,烧制出一批精品陶器。
烧龙窑掌握制陶技艺
“龙窑是柴窑的一种。制陶行业的人,总是对柴窑情有独钟。”周马剑说,相比于气窑和电窑,柴窑的魅力在于“进窑一色、出窑千变”。与其艺术魅力对等的是,龙窑对环境要求较高,陶制品烧制工艺复杂,成品率较低。
龙窑烧制的不确定性,也给周马剑提供了信息丰富的数据库。通过记录龙窑上百个气孔的温度,对照各气孔对应位置的陶器出窑效果,他成功掌握了烧制不同釉色的数据密码。在这以前,龙窑烧窑技术都是口口相传,全凭经验,没有翔实的文字记录。
2017年以来,他陆续烧了20次龙窑,烧制出了大量精品,并总结出烧制成功的关键经验——温度控制。当火焰从竖焰变成横焰,火光从红黄色变成蓝白色时,说明温度达到了结晶临界点。
在一次偶然的龙窑烧制过程中,他发现一只茶盏出现了茶叶新绿的釉色效果。根据记录的温度数据,他又使用气窑在同等温度下烧制,最终烧出一批颜色同样惊艳的陶器。
在位于卢宅非遗街区的周马剑工作室,有两个格子柜,摆满了上百款釉色、纹理各异的陶器,这些都是从同一龙窑出来的。龙窑的魅力,可见一斑。
泥料、釉料皆就地取材
周马剑认为,东阳发展陶瓷产业,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支撑,也有丰富的资源优势。早在五代、北宋时期,婺州窑青瓷窑群东阳就有7处,分布在南马、歌山、虎鹿等镇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江北、巍山多地办起陶器、瓷器厂,主要生产酒坛、酒缸、瓷碗、菜钵等日用品,红极一时。
此外,制陶瓷的泥料、釉料在东阳随处可见。周马剑烧制的各种陶瓷产品坯体均取材自本地的高岭土,也称观音土。釉料则取自含铁量较高的页岩。
周马剑说,在不少陶瓷器产区,随着产业的持续发展,当地正面临泥料、矿料越来越紧缺的局面,对泥料矿山实施了保护性开采,或者使用周边矿源。“其实制陶瓷的用料并不费,100套茶具的泥料差不多30多公斤。对东阳来说,现在发展陶器产业,可谓正当时。”
开发本土特色陶瓷器
在周马剑看来,东阳陶瓷因为断烧数十年,知名度较低,产业链不完善,难以与宜兴、景德镇、建阳、龙泉等地竞争。为此,其工作室业务以陶瓷产品设计、手工生产为主,产品定位高端。
“我们起步迟,差的是时间问题。”周马剑说,陶器是生活日用品,取材方便,产业历经数千年不衰。作为龙窑烧制技艺传承人,他将不竭余力培养人才、创新技艺,创作一批富有东阳本土特色的陶器作品,同时也期待政府能给东阳陶瓷器产业更多扶持政策,助推产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