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持续高温,截至7月12日12时,已发布51个高温红色预警,刷新历史记录,热射病病例也呈增加趋势。
为什么今年特别热
进入夏季以后,浙江就会受到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且正好处于副热带高压中心附近,再往西的一些省份处于副热带高压边沿,所以温度没有浙江省那么高。
根据省气候中心数据统计,7月上旬全省平均气温比常年同期高2.4℃,近20天衢州、金华和宁波局部高温天数甚至达到15天及以上。
浙江当前正处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脊控制区,也就是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并且今年副热带高压增强周期和常年出现高温时段重合,产生叠加效应,因此强度较往年更强。
热射病不同于中暑
一、普通轻症中暑:在高温环境一段时间后,出现面色潮红、头痛、头昏、口渴、大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脉搏快速、体温上升(可升高至38.5℃)。
二、重症中暑
1.热痉挛:由于大量失水、失盐引起的肌肉疼痛性痉挛。患者常有恶心、呕吐和乏力,但生命体征一般平稳;
2.热衰竭:严重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引起的周围循环容量不足而发生虚脱,患者皮肤苍白、湿冷、大量出汗,脉弱而缓,血压降低,神志改变或神志不清。其中病情轻且短暂者称为热昏厥;
3.热射病: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起病前常有头痛、眩晕和乏力,病初表现行为异常或癫痫发作,继而出现谵妄、昏迷和瞳孔对称缩小,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然后出现“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暑神经系统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肺水肿和脑水肿。
热射病的易发因素
对高温环境适应不充分是致病的主要原因。在大气温度升高(>32℃)、湿度较大(>60%)和无风的环境中,长时间工作或强体力劳动,又无充分防暑降温措施易发因素包括:
1.环境温度过高:人体由外界环境获取热量。
2.人体产热增加:如从事重体力劳动、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和应用某些药物(苯丙胺)。
3.散热障碍:如湿度较大、过度肥胖或穿透气不良的衣服等。
4.汗腺功能障碍:见于系统硬化病、广泛皮肤烧伤后瘢痕形成或先天性汗腺缺乏症等患者。缺乏对高热环境适应者,易发生热射病。
如何救治与预防?
先期预防是关键
1.高温天气下需尽量避免在11时至16时外出,如必须外出则要做好防暑防晒的准备;特别是户外工作人员在高温天气到来时注意防暑降温,及时补水补充盐分;
2.出门可佩戴宽帽檐的遮阳帽、太阳镜,并涂抹SPF15或以上的防晒霜。此外,要备好防暑药品;
3.保证充足睡眠,让大脑和身体得到充分放松,可以通过佩戴眼罩等方式改善睡眠环境,从而保证睡眠质量。
现场救护很关键
1.最好赶紧物理降温(用湿的凉毛巾放置于患者的头部和躯干部以降温,或将冰袋置于患者的腋下、颈侧和腹股沟处)。
2.严重者肌肉会因热射病发生不自主地抽搐。发生这种情况不要在病人的嘴里放任何东西,不要去刻意束缚其抽搐的肢体,可用软物垫在病人身下。如果发生呕吐,请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确保其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
3.一旦出现嗜睡、昏迷等热射病典型症状,或者出现心跳骤停时,要立即做心肺复苏,并在第一时间联系120,以赢得最佳抢救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