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龙
“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五月,又是一年枇杷成熟的季节。校园里那棵枇杷树,一簇簇金黄的果实挂满枝头,犹如一盏盏金灿灿的小灯笼,顶着五角星状的果脐,令人垂涎欲滴。
枇杷本无名,因其树叶形如琵琶,故称“琵琶果”,后来逐渐演变为枇杷。《长物志》夸它“株叶皆可爱,色如黄金,味绝美”。“吃货”苏东坡曾有诗:“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枇杷熟了鸟先吃,那些机灵的鸟儿已经觊觎这些果子许久,瞧瞧四周无人,飞快地从屋顶冲落到树枝上,大快朵颐。一阵叽叽喳喳、咔嚓咔嚓的声响过后,枇杷伤痕累累。我也禁不住枇杷妩媚的诱惑,摘下一颗轻轻剥开果皮,露出细腻的金黄果肉。咬一口,甜津津的汁水令人回味无穷,不禁想起清人沈朝初的《忆江南》:“苏州好,沙上枇杷黄。笼罩青丝堆蜜蜡,皮含紫核结丁香。甘液胜琼浆。”其实,枇杷的药用价值极高,《本草纲目》中称其“枇杷能润五肺,滋心肺”,至今仍是止众多咳药的成分之一。
枇杷不但味美,形与色亦美。它最迷人的姿态,就是这半羞半露。因为枇杷“独备四时之气”,要经受寒冬花开的淬炼,再历经春意勃发的生长,直到初夏结出醇香甘甜的果实。挂了果的枇把树,气场就不一样了,丰饶而美貌,就像某些女子,少女时代并不显眼,中年之后却气质如醇酒。枇杷树形奔放,树叶豪爽,枝干古朴,代表大气、大度、大义的人生态度,因此屡屡入画。宋代赵佶的《枇杷山鸟图》枇杷果实累累,枝叶繁盛,一山雀栖于枝上,翘首回望翩翩凤蝶,神情生动。齐白石画枇杷,以藤黄色画果实,以浓淡墨画叶子,并题诗“果黄欲作黄金换,人笑黄金不是真”,诗情画意,盎然成趣。校园里的这棵枇杷树,也引得孩子们在课间围着它指指点点。我想,组织孩子们过一个枇杷采摘节,把这情景画下来,也是一幅经典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