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孙镒之后,孙邦材的幼子孙礿于淳熙十四年(1187)考中进士,他从正九品的太学正之职起步,一路升迁至兵部郎官。他一生以“真实心地、径简法门”作为座右铭,深刻影响了儿子孙德之。孙德之就是文天祥的朋友,他在辞官回乡后建起文昌楼,教育族中子弟;又建太白山斋作为自己读书之处。
孙德之(1191-1274),字道子,号太白山人。家谱记载,孙德之未到弱冠之年就入太学读书。在此之前,他在家中的听泉楼读书,曾作《听泉楼记》。这座楼由孙礿所建,“侯府君尝筑楼溪上,俾吾读书”,显然听泉楼是孙礿专门为孙德之读书而建。
孙德之博闻强记,嘉熙二年(1238)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官至秘书监丞,因此时人又称其为“秘书公”。他文辞过人,曾被同仁誉为“文场元帅”。朝廷授予孙德之大中大夫之职时,即下旨勉励他“永念文场之元帅,勿作皇家之末班”;后加封其为朝议大夫、东阳公、赐紫金鱼袋时,又在圣旨中褒扬其“学有渊源,文益深邃,才冠儒林,才彻今古”。孙扬曾在明代正德年间,专门到兰溪访章懋,得以一睹孙德之的遗稿,“啧啧称羡无已”,至此终于相信“文公天祥当时亦相与往来,过门题匾”的事情并非传说。
文天祥小孙德之45岁,差不多隔着两辈。他对孙德之的倾慕是发自内心的,既有文学造诣上的惺惺相惜,更有抗金主张上的志同道合。但文天祥在21岁就中状元,笔下功夫自然不会弱于47岁方中进士的孙德之,所以两人的倾盖之交,更多建立于对国事的认同上。
在这个一致抗金的团体里,还有位理学大师真德秀。南宋末年,蒙古屡屡进犯金朝政权,金人不得不向宋室求助。真德秀大力主张与蒙古结盟,停止向金人输纳岁币,并出兵北上收复失地。最终南宋和蒙古走到一起,南北夹击,使金朝走向灭亡。端平二年(1235),孙德之编撰的家谱即将付梓,时任参知政事的真德秀应邀撰写了《永宁孙氏家乘序》。在此序中,真德秀评价孙德之不仅政绩赫赫可观,而且直接以学问思想影响君主治国理政,“公直以文章道德黼黻皇猷,在秘阁中每每披折圣经,传之奥旨,启进经筵,以至论时政陈治道,俱求不负乎君。”
明代学者薛应旗曾言:“宋哲宗之世,非无范纯仁、韩忠彦也;南渡之时,非无李纲、赵鼎也;其后非无真德秀、魏了翁、文天祥也,如不用,何哉?”可见在时人和后人眼中,真德秀、文天祥属于同一类型的文人。两人在理学传承与对金态度上,与孙德之都有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