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雕材,开红木雕刻生面 2022年05月11日  

  除了雍容华贵的“重器”、超逸脱俗的“时玩”,此次展览还增添了数件古雅可爱的“长物”——小叶黄杨独板屏心小座屏。色泽淡黄的小叶黄杨用于雕刻宋代小品画,自有一种浓郁的书卷气;简洁的外框则以小叶紫檀为材,活脱脱就是“姚黄魏紫”的木雕版。质地洁雅的小叶黄杨经过刮磨后,柔和亚光的质地与宋画小品空净无物的背景相得益彰。“宋画小品背景多呈淡黄或者浅棕,有种岁月沧桑的意味。”蒋宝良说,为了呈现这种天然的“做旧感”,他经过市场调研,比较了多种材质后,选择了小叶黄杨。虽然它不是红木,但是它成材缓慢,“五年长粒粟,十年长粒谷”,因此肌理紧致。又因为小叶黄杨空心较多,所以宽幅在一尺以上、不裂无疤的独板极为难得。然而,为了更好地表现古代名画的神韵,即使“十材九空”,蒋宝良仍坚持上马。他说这不仅仅是为了拓展雕刻材料种类,更是为红木雕刻艺术另开生面,使得画面更加清晰,意境更加清雅。

  为了丰富古画小品雕刻,蒋宝良特意跑到卢宅肃雍堂,仔细观察前人的雕刻,找到了清代雕花匠黄郁文为肃雍堂灯架雕刻的《风尘三侠》画面,历时数月复原成一座小叶黄杨独板屏心小座屏。在这个创作过程中,他感觉自己逐渐接近古人的心境,一种超然物外、从容游弋的心境。“今天的人们,生活环境优裕,远远胜于古人,更应静心创作,让作品从精品迈向妙品、能品、逸品甚至神品。”他的这种心态,让范珮玲深为欣赏。她认为,蒋宝良红木雕刻艺术兼顾东阳木雕与红木家具两大工艺门类,丰富了东阳木雕的艺术表现力,增益了红木家具的文化吸引力,反映出他汲古修绠、踵事增华的学习力与创造力。这是真正的致敬传统、传承非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