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旭华
昨日,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八庙镇青宝村党支部书记方健再次来到鲜食玉米示范种植基地,观看鲜食甜玉米的长势。4月15日,他带着20多名村民,种下了该县第一批鲜食玉米苗。
这批玉米苗的种子来自遥远的东阳,由东阳和南江两市共同引选。
南江县玉米种植历史悠久,当地农民玉米种植经验丰富,但种植的都是普通玉米,可以像水果一样直接食用的鲜食玉米,对他们来说是个新鲜事物。
去年,东阳驻南江工作队了解到这里的种植结构后,就委托浙江省农科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选育鲜食玉米品种。去年10月,浙江省农科院玉米所科研工作站在南江县挂牌成立,开展鲜食玉米的引种、栽培、销售等一条龙产业链的源头工作。
今年年初,研究所选定了品种。在南江县种子管理站、农技站等部门协助下,在青宝村建立了占地面积200亩的鲜食玉米示范种植基地,并同步在八庙镇的其他7个村开展试点种植,辐射带动周边种植1000亩;同时在南江4个不同乡镇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示范。
为了更好地指导当地农民种植管理好鲜食玉米,研究所安排工作人员宋费玲专门驻点南江,提供技术服务,使得试验示范项目从种植、病虫害防治、浇水施肥等完全按照计划执行。3月10日,四川省巴中市市委副书记、市长高鹏凌带领巴中党政代表团,前来东阳考察研究所,对该所在南江开展的工作表示肯定和感谢。
“南江县种植的鲜食玉米将实施订单式销售,走商超和农贸市场路线,采摘下的玉米可以按个卖,以每亩植株3200株计算,每亩地能增收数千元。”浙江省农科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副所长吕桂华说,鲜食玉米种植试点成功后,将在全县推广这项技术,同时深化产业链配套,提高南江县农业产业化水平。
为了让培育出的优质种子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法宝,多年来,浙江省农科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除了选育好种子,还积极做好科技成果应用推广工作,在山海协作中大显身手。
该所选派5名省级科技特派员,到开化、衢江、缙云、武义等地区的欠发达村庄,提供科技服务。比如在衢州开化低丘缓坡地,利用组装集成的“优质品种、免耕直播、适当增密、肥药减量、轻简化种植”等关键技术,推广高粱加油菜轮作,实现全年化肥农药减量10%以上,高粱平均亩产达450公斤、油菜籽亩产150公斤,每亩产值可达万元,同时打造了“红高粱和油菜花海”农旅观赏风景,成为山区村增加集体经济的重要模式。特别是开化县上安村,在脱贫攻坚道路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研究所派出科技特派员,为该村探索出了利用梯田发展红高粱产业、打造“高粱小镇”的路径,用低丘缓坡地高粱轻简化栽培技术,加快了上安村的脱贫进程,最终成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此外,研究所选育的多个鲜食甜玉米品种,都在全省各个适宜地区推广种植。
据统计,研究所在浙江大地上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累计100万余亩。这群可敬可爱的种子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金种子”为农民群众育出了旱粮保供增收的共富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