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育种人:追逐太阳的候鸟 2022年04月27日  

  □记者 吴旭华

  东阳的冬天是什么样子的?

  如果问吴振兴这个问题,这位来自山东的年轻科技人员几乎答不上来。因为自从2015年入职浙江省农科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后,每年10月他就飞到海南,次年4月才回到东阳。所以,在他的印象里,东阳只有三季:晚春、夏季、初秋。整体感觉一年只有一季:夏季。

  南繁育种,加快种子更新换代

  位于海南省陵水县的国家南繁基地,是浙江省农科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的一方“飞地”。前些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海南,研究所副所长吕桂华一直保持密切关注。“虽然习近平总书记没有去陵水县,但他去了三亚市崖州湾种子实验室,它也是国家南繁基地的一部分。”吕桂华说,在海南,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把种子牢牢攥在自己手里,实现种子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这些话语,让作为种子科技工作者的他和同事们深受鼓舞。

  所谓南繁,是指利用海南岛南部包括三亚市、陵水县、乐东县部分地区的典型热带气候资源,在每年的10月至来年5月,进行作物的新品种选育、种质鉴定和生产推广的活动。南繁基地是全国最大的、最开放的、最具影响的农业科技试验平台,被誉为“中国饭碗”最坚实的底座,同时被誉为我国农业科研育种的“加速器”,农业生产用种的“储备库”,种子质量天然的“鉴定室”。

  浙江省农科院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的前身是1963年成立的浙江省东阳玉米研究所,2020年改为现名。研究所主要从事玉米与高粱等特色旱粮新品种选育、高产高效栽培以及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玉米分子遗传改良等研究,是我省玉米新品种研究的创新前沿阵地之一。

  “研究所每年都会组配产生约5000个玉米组合,对这些新组合逐个比对,筛选出相对较好的20至30个组合,再好中选优。经过一年时间遴选,最终只有2至3个组合能够正式‘出道’。”吕桂华说,一个成熟的玉米新品种从无到有,至少需要8至10年的时间。其中选育亲本就要5至8年,审定还要2至3年。因此,加快育种进程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东阳的气候,玉米一年可以两熟。如果要加快进程,就要到气候更加温暖的南方培育。

  甘当候鸟,追逐太阳培育良种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东阳玉米研究所开始前往海南,在设于当地的浙江农科院海南南繁基地参加南繁加代项目。

  “第一批参加海南育种的老同志都已经退休了,我也是从他们的口中才了解到当年育种的艰辛。”吕桂华说,早期的南繁育种,农业院所和科研单位是主要力量,多为“游击式”南繁,临时租地,作物分散,没有统筹管理,不同单位之间缺乏交流。最早的时候,东阳玉米研究所也是向当地农户租田地育种,面积只有一两亩。为了节省成本,加上当地缺乏硬件设施,工作人员只能住在简易棚里。“住在棚里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来当地条件实在有限,二来玉米成熟时要防被偷。”由于当地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兼以当地群众对育种工作缺乏了解,免不了会出现这种情况。不过,到2007年吕桂华进入研究所时,海南育种环境已大为好转,研究所有了长驻海南的工作人员,可以租住当地农户的房子。工作当年,吕桂华被派往海南育种,一下飞机就被接到育种基地,吃过午饭后就到田里干活。

  海南是台风大省,选择10月去海南,也是为了避开台风多发季节,一场台风会让一季的辛苦付诸东流。然而,海南的阳光太热烈了,让来自东阳的工作人员很不适应,半年下来人被晒黑几个度。对于这些,工作人员都不在乎,他们只有一个心愿——让种子加快更新换代。即使是在前两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期间,研究所也没有停止南繁工作,科技人员全体总动员,分批奔赴海南,完成玉米授粉与繁种制种等艰巨任务,为玉米等旱粮生产育新品、选良种。

  “有了海南的南繁基地,玉米种植从一年两熟变成三熟,大大加快了育种进程,6年就可以完成一个新品种的培育。”吕桂华说,经过多年建设,南繁基地已今非昔比。2016年,国家对南繁基地建设与管理作出全面部署,通过海南省“多规合一”,南繁育种保护区面积扩展为近30万亩,仅陵水县就有8万亩,研究所在陵水的育种面积已达100来亩,还有了固定的办公和住宿场所。因为基地面积增大,除了玉米,研究所还在海南开展了大豆、番薯、高粱等旱粮作物的育种工作。

  将近40年来,研究所工作人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每一批育种者都甘做当代夸父,追逐着太阳,在东阳和海南两地奔跑,他们因此有了一个美好的称号——追逐太阳的候鸟。

  成果喜人,良种助力农户增收

  借助南繁红利,研究所通过与国外优异甜玉米种质资源和国内丰富的糯玉米地方种质基因聚合、优势互补,选育浙甜系列、浙糯系列、浙单系列玉米新品种40多个,创建“浙江之最”高产纪录6项、浙江省主导品种10批次、浙江省旱粮主推技术11项。

  其中,1993年选育成功的“超甜3号”,在2001年至2011年被作为对照品种的一个标杆,以后研发甜玉米的新品种要想通过审定,必须在品种产量或者品质特征上超过“超甜3号”。在“超甜3号”研发的最初几年,种子成了紧俏货,种植面积连续几年占全省甜玉米面积的85%以上,帮助农民增收累计达5亿元。直到2012年,该所选育出“浙甜4号”,取代了“浙甜3号”成为全省甜玉米区试对照品种。而“浙糯4号”成为全省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甜糯玉米品种,使得研究所在甜糯玉米研究领域处于全国先进水平。

  几年后,“浙甜11”甜玉米以1382.82公斤的鲜穗亩产,创造了浙江省春季甜玉米高产纪录,为种植户带来比普通玉米高出两三倍的经济效益,被列为浙江省主导品种进行推广。“浙糯玉7号”糯玉米也以鲜穗亩产1298.56公斤,创造了浙江省春季糯玉米高产纪录。之后的“浙甜19”甜玉米又以春季高产攻关田平均亩产达1455.26公斤、春季甜玉米百亩方平均亩产达1424.96公斤的成绩,双双打破了“浙江农业之最”最高纪录。

  在2020年全国浙江鲜食玉米大会上,“浙甜19”入围全国十佳甜玉米品种,“浙糯玉18”跻身全国十大潜力糯玉米品种。而在2021年召开的浙江长三角鲜食玉米新品种观摩会上,“浙甜20”“彩甜糯168”入围十大金奖品种,“浙甜67”“浙甜922”“浙黑甜215”入围十大甜玉米潜力品种,“浙糯玉24”“彩甜糯911”入围十大糯玉米潜力品种。这些品种都以品质优、产量高、适应性广的特点,在各地推广种植,获得了良好的效益,助力了农户增收。

  “培育一个好品种,就像养一个孩子。”吕桂华感慨地说,在粮食安全战略意义愈加突显的今天,一粒其貌不扬的良种就是可以延续生命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