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吕彩芳 葛赛丽
“可以去放风筝啦,这个风筝是我自己亲手做的”“我做了一个老虎风筝,飞在天上虎虎生威”“在学校里吃了清明粿后,我回家还和妈妈一起做了几个”……这段时间,市外国语小学江北校区的孩子们,围绕传统节日,在课间津津乐道。
这是该校以中华传统节日为研究载体,通过项目化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传说和习俗,并通过看、听、寻、做等喜闻乐见的方式,领略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魅力,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和文化品位。
为了更好地开展项目化学习,该校拟定了三个阶段的活动方案:一是以班级单位形式,开展调查研究;二是亲近节日习俗,重温节日文化;三是在实践体验中多维度创作,进行成果分享,积极宣传传统文化魅力。
在“传统节日”主题化阅读中,浸润式阅读让学生更加清晰地了解每个节日的由来、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节日习俗印象。通过学习资料链接、有声读物、经典名著等推荐材料,学生们读“字、词、诗、文、书”,不断丰满节日主题的文化外延,提升了传统文化素养。
在“走进清明”的实践主题活动中,各学科组也纷纷推出了相关的专题学习活动,通过多种方式向孩子们展示清明节的文化传统。活动中,孩子们自主选择项目参与,与父母一起认识清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清明文化智慧,挖掘清明传统习俗,积极争当“传统文化小小传承人”。
传统美食文化蕴含着中国人感恩自然之心,以及向往美好生活的深厚情感。青团子、炸香椿、子推馍、五色糯米饭等传统美食,不仅勾起了学生们的食欲,还引发了他们追溯食俗由来的好奇心。学生们同家人在一起,跟随春天的脚步,采购食材,亲手尝试制作美食,品尝春回大地的味道,分享欢聚一堂的温情。
三个星期的项目化学习,让孩子们快乐地享受着学习的过程。他们不仅了解了传统节日的习俗,感受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更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跟孩子一起阅读清明节的相关资料,动手画风筝、做清明粿,仿佛自己也回到了童年,跟孩子一起成长了。这样的活动不仅让我们有了更多陪伴孩子的时间,还发现了孩子无穷的潜力,更高兴的是孩子脸上的笑容也更灿烂了。”一(6)班学生虞沐晨的妈妈在家长群中这样分享。
“本次活动全员参与、全员摸索、全员思考、全员深入、全员创新,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开展学习,以传统节日文化为切入口,形成对核心知识和学习过程的深刻理解,提高对自然、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认识,切实提升了学生素养。”该校副校长许华丽说,项目化学习是一个改变学习方式的全新尝试,是一种创新教学的真实挑战,更是一项助力生成的生动实践,学校将在项目化学习中不断探索,更新理念,汲取经验,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