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边店铺 2022年04月20日  

  □叶丽红

  自从2020年元旦搬到这里后,疫情就开始肆虐。后来居家隔离,东南西北、四通八达的街道一度被封得严严实实。

  小区周边店铺林立。商场、小餐饮店、杂货店、菜场,都离得不远。人间烟火,三餐四季,就在这些迎来送往的店铺里冉冉升起。可疫情一起,一切都按下了暂停键。即便这个算得上商业圈的地段,街道上也销声匿迹,人烟消散。

  那天下午,朋友为我孩子送教科书过来,我裹得严严实实出门。初春的阳光明媚清亮,枝头嫩叶油亮发光。可往日热闹的店门紧锁,街头万籁俱寂。寂寥和幻灭感,令置身在暖阳中的我,后背不禁飕飕发凉。

  粗粗的钢管搭成高高的架子,架子上蒙着细密的网布。即便是一只老鼠、一条飞虫,也休想钻过来。在清冷的街头,我们俩小心翼翼,就像地下党接头见面一样。她在那边,书递不过来。隔离网至少有五六米高,她使劲把书抛起,一次又一次,总算把书抛过来了。

  解封后,店铺陆续开张,可小区东南角的那家烤串店一直大门紧锁。店门口的海报唯美怀旧,是旧上海的风韵。下班路过店门口,就特别想尝一口鲜辣的烤串。劳累了一天,只想用重口味填补下被工作抽干了的大脑和身体。可门一直没开,没开。

  东面那家快餐店的玻璃门,也是一直没见转动起来。玻璃门内的摆设一览无遗。自动付款机横斜在一边,一排恒温加热器原封不动敞开着。墙面上的广告牌开始起了褶皱,每路过一次,仿佛感觉灰尘又积厚了一层。这家店的米饭又香又糯,特别好吃,菜也是可口清爽。平时见到生意也很不错,可怎么就不开张了呢?

  这家打印店在街头踏踏实实开了十多年,我算是老主顾,经常过来打印资料。老板很能聊,可并不耽误手头的活。听他讲话,看他忙碌,感受他们的生活最扎实见效,能立竿见影得到报酬,这样的劳动很有动力。

  其他的杂货店、面包坊、体育彩票店面,平时看着生意不温不火,不咸不淡,偶尔有顾客进出。我进去的次数也是屈指可数。而且,大多是小女儿要买包口香糖,买个甜甜圈。有时觉得不好意思,想着给老板做点生意,可进店看了一圈,确实没有需要的。于是转身,马上离开,不敢回头看老板的脸色。

  小区东南转角的那家水果店,摆放水果的货架,设计成看台似的一层层。上面垒着各类时令水果,在灯光下泛着诱人的光泽。我经常光顾,守店的人经常换。我估计可能是一家人,轮流守店。记得,去年初秋的一个下午,我买了一个哈密瓜。守店的小伙子高高瘦瘦,戴着眼镜,话不多,很贴心地帮我切好装盒。可第二天路过时发现居然没开门,我以为是临时有事。可后来就一直关着。事后,忍不住琢磨,那天给我切水果的年轻人当时的心境该是如何?他明明知道那天是最后一天营业,我可能是他最后一批顾客,还是耐心细致地为我服务。现在想想,满是怀念。

  当时我们小区的售楼部临街,大厅金碧辉煌,高大气派。里面时尚精致的吧台,不间断为顾客提供咖啡和甜品。小区房子卖完后,售楼部完成了使命。出租后,前年整个夏天,都能听到敲打墙壁声和电钻声。临街墙体安上了一面面落地窗,打好了一个个大书柜。看我牵着女儿经过,老板很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参观。他们想打造一个大型的绘本阅读馆。我也是求之不得,能在附近给孩子找到一个安静阅读的场所。可夏天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这个阅读馆并没有如期开张。

  今年春节一过,我看见几个年轻人身着印着“安徒生童话”字样的统一服装,在分发环保袋,袋里装着宣传小册子、一个泡泡机、几块拼图,很吸引孩子们的眼球。拿了袋子,交了两百元钱的体验课费,没有谁比我更希望孩子的兴趣班就设在家门口。可过了两个月后,突然接到电话,说他们的馆暂时还不能如期开业,要退还我们的费用。我除了说声“谢谢”,一时再找不出更好的话来表达。

  现在,水果店的店面已经开了牙科诊所,烤串店改头换面成了快餐店,原来的快餐店又成了卤味店。其他的店也是开开关关,业态频繁更迭。

  缙云烧饼、南马肉饼、包子早餐,这些做小吃生意的餐饮店,还是一如既往的热闹,等待的顾客一波接一波。生活的热气,正如刚出锅的包子,兴旺蒸腾。

  入夜,走在街头,看着霓虹闪烁的店铺招牌,恍如隔世。疫情,改变着日常生活,改变着一家家店铺的走向。所幸,这些在疫情中不断更迭的店铺,始终坚守在我的生活中,为我解忧,为我带来希望,让我相信不居如流的时光,终能带走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