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高足义塾垂方志 2022年04月20日  

  唐仲友在安田义塾任教时长,史料并无确切记载。根据《宋元学案》《道光东阳县志》等记载,他在安田义塾期间,主要弟子有傅寅和吴葵、王奕。

  傅寅(1148-1215),字同叔,史称杏溪先生,原籍义乌佛堂。《宋元学案》之《说斋学案》载:“说斋唐先生,讲学于东阳吴葵之家,先生之中表,因从之质疑问难,皆有援据可反复。”被唐仲友视为知音,称其为“益友”。吴葵就是吴文炳的长子。吴文炳娶义乌双林寺前傅氏为妻,因此傅寅是吴家姻亲。民国《浙江通志稿》载,“仲友高弟傅寅,葵之外弟也”,即吴葵与傅寅是表兄弟关系。

  傅寅传承了唐仲友的经制之学,并注重践履。他曾推究《周礼》的“九等授田”之法,从《周礼》中参验社会治理的成败兴衰之故。而《周礼》正是唐仲友建立经制之学的核心依据,他的代表作《帝王经世图谱》的框架就依照《周礼》而设。唐仲友指出,如果只从礼制仪度的层次理解《周礼》,并不能认识到它的经典意义,只有“因《周官》之制度文为悟《易》之道德性命”,才能把握儒家的“大经大法”,求得治理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礼为之节文”的真正旨意。傅寅深刻领悟了唐仲友“以经制论事功”的学术思想。他还精通天文地理,写成《禹贡说断》,被吕祖俭称为“集先儒之大成”,并邀其到丽泽书院讲学。

  吴文炳创建义塾,最初是为教育8个儿子。其长子吴葵,先后跟从徐畸、唐仲友学习,俦经汇史,但他偏好游学,常借门前南江水利之便,“短棹独往,一览数州”。叶适在江淮一带为官期间,他动辄泛舟前往,“水心为之饭,问其所为,笑而不答”,叶适在席间问他前来所为何事,他也是笑而不答,颇有王子猷雪夜访戴的意趣。他与表弟傅寅相交尤厚,敬重其学问风骨,“忘年事之如师”,对待傅寅如师。“寅家贫,葵多出资用,纪理其家,相与终身,不失尺寸”。因为傅寅家境贫困,吴葵就经常为其补贴家用,后来又为傅寅买田筑室,傅寅遂定居东阳画水泉村。淳熙年间,东阳遭遇大荒,吴葵捐资救济灾民,安恬周边方圆数十里,“皆其养生而送死也”。他在通山县主簿以及湖北大冶知县任上,都以德导民,化解民怨,颇有政声。去世后,叶适为他撰写墓志。

  另有王奕,字宗甫,《道光东阳县志》载其“明敏好学,能文章,工诗赋。数从陈同甫、唐仲友等游”。他的诗作具有晚唐风格,一唱三叹,当时的读者皆不能理解。东阳籍宰相乔行简见到他的《抚孤松》一诗,“吟赏不置”,大为推崇,当时的名人于是纷纷与其交往。

  在安田义塾期间,唐仲友还曾前往石洞书院,留有《石洞》一诗:“流泉在石上,细路在石下。石宇闭复开,竹树邃而雅。我来不值桂壑风,月寒病骨艰迎逢。野田午后爱日烘,杖藜扶去穿谾  。霜清水落石正瘦,落叶拥径行龙钟。决流作瀑飞短虹,小阁踞坐尘虑空。萧然一笑出山去,回首峻壁纷青红。”

  在南宋群星璀璨的学术圈里,唐仲友甘愿做个独来独往的幽人。表面“高冷”的他其实有颗柔软的心,一生视民如伤。他在离开台州前,专门拨款给当地百姓修建桐山桥,1185年此桥又被损害,台州百姓找到唐仲友求助,他捐款二十七万文,占据了修桥资金的三分之一,相当于他官职最高时8个月的工资收入。而他去世时,家中贫困到居然无钱为他购买墓地。他一生著书800多卷,与吕祖谦等量齐观,但所遗不过十余卷。面对朱熹的排挤,面对同侪的冷落,唐仲友不愿“月寒病骨艰迎逢”,而是选择了“萧然一笑出山去”。所幸,茕茕孑立的他,在安田义塾拥有了一席之地,感受到了苍凉人世的一抹温暖。这份礼遇,让学人看到了东阳大气包容的人文精神、兼容开放的办学方针,造就了东阳书院学派丛生的精彩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