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畸之后,安田义塾由唐仲友执掌师席。唐仲友(1136-1188),字与政,号说斋,世称说斋先生,出生于金华名门望族唐家。绍兴二十四年(1154),刚满18周岁的唐仲友考中进士,少年得志。7年后复中博学宏词科,牛气冲天——金华府内考中两科,而且后者是博学宏词科的只有2人,另外一人是吕祖谦。唐仲友先后任建康府通判、信州和台州知府,颇有政声。
全祖望在《唐说斋文钞序》中提到:“唐台州说斋以经术史学负重名,于乾、淳间,自为朱子所纠,互相奏论,其力卒不胜朱子,而遂为世所訾。方乾、淳之学初起,说斋典《礼经》制本,与东莱、止斋齐名。”唐仲友首创“经制之学”,即据经史以明制度,以古察今,经世致用。南宋乾、淳初年,唐仲友典《礼经》制本,与吕祖谦、陈傅良齐名。他提倡脚踏实地,注重现实功效,反对空谈讲论,在学术思想上与陈亮、叶适最为同调,与吕祖谦、陈亮同为婺学的创始人。
但是唐仲友几乎不与当时学人交往,“与东莱、同甫绝不过从,其简傲或有之”,与“艮斋、止斋、水心诸集考之,皆无往复文字”,不仅不与永嘉学派诸子来往,就连同城同郡、学术上同调的吕祖谦、陈亮等也几乎不交往,更与朱熹势如水火。天性廉直的他处世说话都很耿直,不知不觉中就得罪了人,难免给人恃才傲物的印象。因此,屡因出言不慎而屡受攻击。最为典型的就是淳熙九年1182年,48岁的唐仲友担任台州知府已是第三年。他在台州任上,兴修学宫,建中津桥,赈济饥民,兴利除弊,颇有政声。这一年,朝廷升任其为江西提点刑狱,但尚未赴任就被人毁谤,时任浙东常平使的朱熹借机上书弹劾,唐仲友改任主管武夷山冲道观。受此困厄的他干脆在武夷山开席授徒,四方学者纷纷投其门下。
返乡后,唐仲友致力于经史百家,专心讲学育人,并到东阳安田义塾任教。曾经的“府太爷”降尊纡贵担任塾师,放在今天也是件轰动新闻。何况唐仲友到安田义塾时,还带来了大批优质生源,民国《浙江通志稿》载,唐仲友主安田义塾时“携弟子百余人以至,远近惊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