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吕祖谦
在东阳的第一高足
2022年04月06日  

  南宋理宗朝宰相杜范,比葛洪小近30岁,曾多次前往拜访葛洪,是葛洪货真价实的“迷弟”。在他所写的《葛洪行状》中提到:“容父(甫)弱冠师东莱吕成公……成公大喜,曰,是志气不卑,可致远也。初名伯虎,为改今名,定其字。”仅此一语,就将吕祖谦对葛洪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

  1152年,葛洪出生于南马葛府,初名伯虎。约20岁时,葛伯虎拜吕祖谦为师。初时,葛在东阳友成书院就读,吕祖谦曾主师席。乾道八年(1172)二月,吕祖谦的父亲吕大器去世,他回到浦江明招山为父守灵,直到当年11月吕父下葬。在此期间,葛洪正式成为吕祖谦的私淑弟子。吕祖谦趁机“考察”了这名学生,让他评论汉史中的任意一条内容。他挥笔而就,文辞畅达,义理通畅。吕祖谦见之大喜,赞他“志气不卑,可致远也”,还把他的名字改成洪,赠字容父,意谓他器度恢宏,可容万物。而在宝庆年间葛洪主管太学时,他又用恩师的这一训勉教导太学生们“器识为先”,做人要立德为先。

  在虎鹿镇葛宅村家训馆内,迎门照壁上书有“义命”两字,这是吕祖谦赠予葛洪的处事之道。葛洪曾请教恩师:如何才能坚守终身大节?吕祖谦回复以“义命”两字,并为他解释:人的发达、得失以及寿命长短、福祸多少,皆是天命。士人君子欲行大义,唯有等待时机。

  察时趋势,相机而动,以最小的代价、最合理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宏大使命追求。“义命”两字,自此成为葛洪的圭臬,无论仕途穷达,终生不曾动摇。

  事实上,葛洪生于贫寒之家,父母靠典当衣服才供得起他读书。有了恩师所授的“义命”要诀,从政后他始终在财富上清廉自守,践行大义,常以“职业无愧禄养”自勉,守正尽公。宋人楼镛说:“容甫耻自炫鬻,为人端严简静,洁己廉甚。”葛洪考中进士时,时任丞相的王淮招女婿,一眼相中了他,问他是否已有妻室。见风使舵者或许会停妻另娶,葛洪却坦诚相告已定亲,乡人听说此事后都赞其高风亮节。之后葛洪担任平江昆山尉,一到任,县吏即奉上六万“安家费”,告之是惯例。葛洪坚辞不受,后来将这笔钱用于修缮宣诏亭。上任月余,县吏又循“惯例”奉上加倍的工资,他也只取应得的那部分,其余均退回。

  作为臣子,葛洪以为国尽忠为己任。昆山近江临海,海盗猖獗,当地兵士常借巡逻之名行扰民之实。葛洪查明情况后即加以整治,严令不得随意出入商肆,不得扰民。到昌国(今宁波定海一带)担任知县时,他又大兴调查之风,为民兴利除害。根据当地控扼海道的地理形势,充实海防,招募寨军,添造军船,置办武器;清查田亩,减免赋税,打击豪强。身处低位时,他怀忧国忧民之心,选择历代26位帝皇大臣的政绩和政论,写成《涉史随笔》献给当时的宰辅团队,作为治国理政的参考——此书后被收入《四库全书》;待他身居高位,又侃侃守正,编纂《孝宗宝训》进献给继位者,希望他励精图治。

  杜范评价葛洪:“志见一定,终身不为事物摇夺。”葛洪用一生遵循“义命”,生动地诠释了“匹夫不可夺志”的古训,被誉为吕祖谦在东阳的第一高足。《宋儒学案》也记载,葛洪在吕祖谦东阳门生中位列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