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 2022年03月30日  

  □通讯员 任健安

  谈及气候变化这个话题,许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气候变化等同于地球平均气温升高,其实这只是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其中一个结果,气候变化还会导致极端干旱、重大火灾、海平面上升、洪水、极地冰层融化、风暴等灾害频发,随之产生流行传染病、食品与水卫生等问题,以上后果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威胁人群健康的风险。

  高温热浪、干旱、洪水等极端气候可直接导致人群伤残率及各类疾病发病率的升高。2021年,北美、北非、阿拉伯半岛、欧洲东部、俄罗斯西部等地区相继受到极端热浪侵袭。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出现了49.5℃的超高温;欧洲中西部先是高温干旱,接着又是连日暴雨,导致德国发生洪灾,遇难人数接近200人。视角转回国内,2021年7月17日20时至7月20日20时,河南郑州出现特大暴雨,降雨量达到617.1毫米,仅仅3天,郑州就下完了全年的雨,降雨量可灌满243万个标准游泳池,暴雨导致河南上万人受灾,300余人丧生。大量的降水不仅直接威胁到群众的生命安全,水源性传染病也随之肆虐。一方面,强降水可污染人们的水源,增加人群患隐孢子虫病、贾第鞭毛虫病、阿米巴原虫病、伤寒病等疾病风险。另一方面,大量积水可使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等病菌的生存区域扩大,导致疾病流行范围也相应扩张。

  气候变化会给食品安全带来影响,高温环境下,有害细菌、生物的繁殖速度加快,更容易使食物变质产生毒性。研究表明,环境温度和沙门氏菌数量呈线性关系。有害藻类在高温环境加速繁殖,可通过食物链将藻类毒素传递给贝类,继而导致食用贝类的人群中毒。1986年,福建省发生一起由于赤潮引起贝类中毒而造成的食物中毒事件,造成136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

  气候变化会造成传染病肆虐。如气候持续变暖给虫酶及病原体的寄生、繁殖和传播创造了适宜条件。经昆虫及其他动物传播的疟疾、血吸虫、登革热、乙型脑炎、恙虫病等传染性疾病也会格外猖獗。气候变化甚至可以通过推进疾病进程、影响疾病预后等方式影响人体健康,如气温的大幅波动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另外,还有研究提示,高温环境与自杀率、车祸发生率等存在统计学上的相关性,而寒冷气候则易患抑郁症。

  总之,要警惕气候变化带来的健康风险,我们要积极面对挑战,采取有效的措施抵御气候变化造成的不良影响,保护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