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12月12日,在联合国气候峰会上,中国作为有责任的大国,承诺将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2021年全国两会上,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热词”。
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碳达峰指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标志着碳排放与经济发展实现脱钩,达峰目标包括达峰年份和峰值。
碳中和指企业、团体或个人测算在一定时间内,直接或间接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自身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实现二氧化碳的“零排放”。
植树造林对碳中和的作用
植树造林是增加森林碳汇、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要实现二氧化碳浓度的零增加,就要求我们排放多少二氧化碳,就需要采取措施吸收相应的二氧化碳,也就是“碳中和”。通常来说,每一万平方米面积的森林,每天可以吸收大约1000公斤的二氧化碳,相当于吸收135辆百公里油耗为7升的汽车每天跑40公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见,植树造林是我们实现“碳中和”的有效措施之一。
实现碳中和,我们能干点啥?
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及时关电脑、打开一扇窗、自备购物袋、种一棵树……只要你学会做减法:减排、减污、减负、减欲、减速,就能为碳中和、碳减排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日常生活中,市民可以通过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用气、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参与垃圾分类等行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据数据统计,少看1小时电视可以减少0.11千克二氧化碳排放;节省1立方米水可以减少0.34千克二氧化碳排放;节省1立方米天然气可以减少1.78千克二氧化碳排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替代自驾出行,每公里可以减少0.25千克二氧化碳排放;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每人每年可以减少约13千克二氧化碳排放。假设市民每天每家每户可以少看1小时电视、节省1立方米水、节省1立方米天然气、乘坐公共交通,自觉进行垃圾分类,按此粗略计算,那么1天即可减少 2.48千克二氧化碳排放(不包括垃圾分类),1年365天可减少918.2千克二氧化碳排放(包括垃圾分类)。
据国家林业局研究,植一棵树每年固碳4至18千克,在20年(计入期)里可吸收固定二氧化碳80至360千克。若按照一棵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18 千克左右,粗略计算,那么每家每户一年减少918.2千克二氧化碳排放,意味着可以少种植51棵树。
力争于2030年前碳达峰,努力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是中国对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让我们从工作和生活的点滴做起,实现低碳生活,每个人都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更有担当的碳中和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