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99年生于东阳城区托塘的张志行,应该是个“清高”的人。虽然他“立书院以延末学,置义田以惠宗姻,设劝节田以励风俗,见饥疫死者即市棺而葬之,遇病而不能兴者皆赀之而助之”,这样一个热心公益、关爱贫弱的大儒,其事迹之多、声誉之盛,就连吕祖谦也感叹“懿德美行,不能悉载”,但在极具书画和诗文造诣的宋徽宗眼中,他是格格不入之流。
北宋宣和甲辰年(1124),25岁的张志行因具备世人所称颂的孝、悌、睦、姻、任、恤、忠、和“八行”,免试进入太学“上舍”。在京师汴梁,别的士子都忙着沟通关系,谋求官职,张志行却闭门读书,默识经史。殿试时,张志行“洒洒万余言,直陈时事得失”。已被北方金兵吓破了胆的赵佶,此际恨不得化身鸵鸟,埋首沙砾,对此番言论充耳不闻。“不合于执政”的张志行于是回到老家,众多学子却闻风而至,投身其门下。
“应该是在这个时期,张志行在白云坞的白云洞办起了书院。”华柯说,白云洞是历代文人雅士的桃源乐土,嘉靖《浙江通志》载:“东阳山水记云,东晋陈安居学道之所,下有白云洞,深广可资游息,石壁有竅泉从中出。”东晋陈安居曾在此学道,南齐东阳太守沈约、南梁萧子云都曾到此游赏烟云,北宋抗金名将宗泽退居东阳后结庐于此著书自适。白云坞西南1.5公里处有天宫寺,张志行从汴梁回来后,“居涵碧山白云坞,天宫寺其别墅也”。天宫寺旧为教院,既是佛教场所,兼有教学功能,由此启发了张志行创设书院的心念。
在这座幽静的山谷里,张志行“日惟以文赋自娱,彝伦为乐,优游乎礼义之场,涵泳乎诗书之圃,师徒问答,若将终身”,令人恍然有“山中一日,世上千年”之感,以至于后来浙东宣慰使朱异屡次来信征召,张志行都坚辞不受。
这座书院培养了哪些学子、使用何种教材、制定何种学规、时间持续多久?举凡种种,已不可考。甚至书院的名称都未见于世,华柯为其取张志行之字“公泽”,暂名“公泽书院”。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继公泽书院之后,东阳开启了崇儒重士、兴办教育的黄金时期。至南宋时,邑内“大家多创书院,作好饭招延名士,以教乡党子弟,诗书讲育相闻,旁郡他邑所不及也”。借助邑内遍地开花的书院,东阳在南宋时考取202名进士,占金华同期进士总量的42%,一骑绝尘,成为婺州“教化之源”、浙江“人才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