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东阳县志载:“佳山水降灵于人,名贤辈出,孝友隐逸之儒、治民将帅之才、文章之彦,汇见于史。巍科执政,踵相接也。”宋元以来,东阳人才辈出,形成了唐代以后的第二个高峰期。其根源在于宋室南渡后,东阳大兴教育,书院林立,文风丕盛。据统计,南宋时期以县为单位,东阳书院数量居全国第四、浙江第一!书院文化,无愧于东阳“宋韵”文化体系中的最显著符号。
□记者 吴旭华
白云生处有人家。在东阳教育史上,“白云”却代表着书院的意象——位于白云街道甑山的白云书院一带,自北宋至清末,书院递兴,人文蔚起。
“虽然据《云林石谱》和东阳历代县志考证,唐人罗隐建于涵碧亭边的昭谏书堂,是东阳最早带有书院性质的场所,但唐代东阳书院建制尚未完备,罗隐也并非东阳人,未见教学传承情况记载,因此尚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书院。”市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巍山高中教师华柯历览史志家谱,发现在东阳地方史籍中,“书院”一词首次出现于《冲素处士张公墓志铭》。该墓志铭由宋代大儒、“婺学”代表者吕祖谦所撰,“根据这篇墓志铭可以确定,由冲素处士张志行创办于白云坞的书院,是东阳真正意义上的首座书院。”
自从北宋宣和年间张志行走进甑山后,原先幽静的白云坞,逐渐青衿如云,儒士成林。七代学人接踵续力,遂成后世之白云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