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余件作品展示“双减”成果 这所小学以“减”为“加”兼容课业与爱好 2022年01月12日  

 

  

  □记者 孙新萍 通讯员 程玲玲 赵子淳

  近日,巍山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巍山校区(以下简称“巍小”)举办了一场展览。11个主题展区展示了“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社团学生自主创作的400余件作品。可以说,一件作品背后就是一个成长故事。

  现场,最受师生喜爱之一的衍纸作品生肖“小老虎”,由四(4)班学生邢紫涵创作。她这学期选择了衍纸社团,学会了平面制作技法。为迎接农历虎年,这次她通过自学、老师指导、利用造型器等,反复尝试,用立体技法做成这件作品,很有成就感。

  “双减”政策落地的首个学期,巍小在课后服务活动时间,开出50门社团课程供学生选择,这些作品就是学生社团学习的成果。

  50门社团课程包容爱好

  “双减”后,巍小充分挖掘整合资源,不断丰富学生课后服务“菜单”。学校老师还根据自身兴趣特长,在每周四开办社团活动。进入冬令时后,考虑课后服务时间较长,该校又以班级为单位,增设体育、艺术为主的特色课程。

  本学期,学校共开设社团课程50门,有包含竹笛、儿童诗、茶艺、绘画等项目的唯美艺术社团,有包括羽毛球、篮球、跆拳道、乒乓球等项目的快乐运动社团,还有涵盖创客、航模等项目的创新科技社团,等等。每天下午3点45分,整个校园就热闹起来。而每周四下午3点到4点25分,学生还可以自主选择,以走班形式参加校级课后服务。

  竹笛演奏是巍小的特色艺术。借“双减”之势,学校以“丰富生活、培养兴趣、开发潜能”为宗旨,再次完善重构“竹韵课程”。六(4)班学生金雨辰在二年级时就对竹笛产生了浓厚兴趣,一直坚持学习至今。去年下半年就读六年级时,家人劝她放弃竹笛爱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让她很是纠结。“双减”政策实施,让她有了继续学竹笛的机会,她主动与家人沟通取得理解,加入了学校民乐队。她妈妈开心地说:“每周还多了固定时间训练,进步比之前还大。”

  四(2)班学生何天一参加了“故事吧”社团。因为喜欢 ,他在每周社团学习后,回家还会主动慢慢琢磨、消化;老师会不时单独给他布置一些吟诵作业。他说自己太喜欢“双减”政策下的学习环境了,有了更多时间分析作品,把文字精彩演绎,“我喜欢这样的感觉。”在2021年10月份举办的第四届“少年非遗说”浙江传说故事讲述大赛总决赛中,何天一荣获一等奖,是金华地区唯一的一等奖获得者。

  巍山第一小学教育集团巍山校区的学生在展示社团活动学习成果。

  抱团科研助攀岩式成长

  日前,巍小“红领巾农科院研究小组”撰写的《影响玉米生长因素的研究报告》,获评金华市一等奖后,再次入选浙江省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

  该校从2019年始,建起校内、校外劳动基地。校内有“农耕馆”“笋芽种植园”,还有“少儿农科院”。其中的“少儿农科院”配备有物联网监控平台、自动灌溉系统、气象站、智慧农业云App等。校外有近10亩“红领巾北卡农场”,分成种植区、养殖区、大棚区、实验区、果蔬区等。

  依托这一环境,“红领巾农科院研究小组”应运而生。在汪水苗老师指导下,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筛选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自主研究,以此培育创新精神,提升探究、实践、团队协作能力。在北卡红领巾实验研究基地实践时,学生们发现同一品种的玉米却有不同的味道,由此确定了课题“影响玉米生长因素的实践研究”。

  该团队从玉米种子种下开始,每周三、周六雷打不动地到农场观察记录生长状况,进行土壤酸碱性对比、肥料对比、水分对比等实验研究,为透彻了解肥料对玉米生长的影响,学生还用香蕉皮自制肥料作对比研究;结合编程设计自动浇灌设备,在不同位置浇水,研究水在土壤里的渗透路径。

  学生厉夏宇说,太喜欢这样与众不同的劳动了,用香蕉皮制作有机肥、App监控植物的生长,真是处处皆学问。学生任依梵则感叹,想要干好每一行,都离不开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

  校长吕兑新说,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要学习如何沟通、如何协作,还要学会反思,学会调整,成长从“电梯模式”变为了“攀岩模式”。“电梯是一条稳定的确切的通道,只要搭上了一部电梯,就能往上走。但一个人一生要面临不同的挑战,如何去完成不曾经历过的任务,挑战着我们的核心素养。”吕兑新说,在“攀岩模式”中,孩子能学会更多的技能,用多元的途径去完成不可知的挑战,“双减”为这种研究式、探析式的学习,带来了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