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旭华
巍山赵氏相传系赵宋皇族后裔,其始祖为魏王赵廷美。魏王七世孙赵公藻,南渡居东阳中兴寺北(今法华寺),为东阳赵氏始迁一世祖。赵公藻的八世孙赵环清,于明代永乐元年迁居巍山,为巍山赵氏始迁祖。
赵氏迁居巍山后,晴耕雨读,重商兴学,家财日饶,修建路桥、开设义渡之善举绵延不绝。
这种公益之举,并非仅出于人性本善,而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很大关系。
嘉靖庚戌科进士,翰林院编修赵祖鹏曾撰写《家山图记》,述及巍山的地理环境,尤其是山和水:“渼沙溪发源长寿岭,合白牛、谷岱、佐村诸谷水,屈曲西北流抵巽山北麓、巍山南麓,襟带吾庐绕而西流。白溪发源太白山,东而折西,距吾庐里许,合渼沙溪水流于白坦寀卢。”由此可见,从巍山往东,越古盐道,逾夹溪至台州,南通金衢,西越乌竺岭到诸暨,北有白峰岭通宁绍,是当时各州府通衢要冲。这一地理区位,为巍山赵氏经商提供了便利。
为了吸引更多的“流量”,巍山先祖对修路建桥极为重视。赵环清的长子赵孟良“轻财好义,名望超于郡邑”,见黄泥岭道路崄巇,欲大修治,后病老,其子赵錬就继承父志,完成其心愿。赵孟良等四兄弟“捐金千余两,谷万石,远近道路桥梁寺观集社为之一新”。
道路好走了,交通改善了,来巍山的人自然不绝于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巍山各种业态发展。
巍山过去有一座两胜桥,也由赵氏所建。
据赵氏宗谱《巍山两胜桥兴废记》所述:“两胜桥者,在渼溪之西,开基规划尽善,建桥以蓄财气,岁久渐湮,万历中赵永纯公复力为兴役,立石墩凡六,上列屋如之横连,溪树隐若长虹……”可见当时“两胜桥”之宏伟。
后来,慕和府君赵明宸见西溪洪水暴涨,多有溺死者,于是会合茂18公、茂94公,再次耗金350两,建桥屋于西溪上,并巩固堤岸。到明末,桥屋坍塌,甚至连桥墩也被水冲走,于是在康熙和乾隆年间又两次庀工兴修,又因为乾隆辛未年(1751)的大旱而中止。据《重建渼沙溪桥碑记》:“旧有两胜桥,垒石架梁,可通乘舆,若长虹,关截溪西,若拱护吾庐者,便济渡胜壮观,甚盛举也。日久倾圮,溪亦渐淤,不循古道,每架小桥,岁屡易其处。庚子秋,族之好义者,创议复设桥于旧处,遂有输田囊金来助者,先设板桥二,以通来往。于嘉庆十四年建成。”
此外,清嘉庆间,“登瀛里陇口旧有泥桥,因水绕外港,乃翁石城公改建木梁,迄今利涉者如履坦途”。
巍山赵氏修建路桥,并不局限于巍山本地,邻近义乌、磐安亦多有善迹。义乌的东江桥、通江桥,已自不待言,磐安夹溪桥也是巍山赵氏助建。夹溪两岸陡壁森然对峙,耸立云天,溪涧狭窄蜿蜒,水流湍急,但为通台州古盐道必经之路,往来巍山的商贾极为艰苦。嘉靖戊戌年(1538年),赵继模请来工匠,规划建设,花费数千两银子,经历3年才得以竣工,按察司副使刘悫为之作记,吴百朋称赵继模“有功东邑为多”。万历年间,桥圮,赵明勤和赵贤陛等又捐银数百两修造,另外一位赵明海也拿出百两银子助建。夹溪桥几经变迁,已成为夹溪特大桥,也是浙江第一高桥、华东第二高桥。它飞架于磐安夹溪之上,扼磐安至新昌公路咽喉,大大便利了磐安、天台与新昌、东阳的交通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