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记载,在薛扬祖建成石桥后,继修者多采用薛公桥形制。淳祐三年(1243),东阳江再次突发洪灾,桥梁被淹。两年后重建,桥上建起了5间廊屋,可以供人歇脚观景,桥名也改称兴济桥。元代,桥再次被毁,此时因经济困难,又改为浮桥。元代泰定初年,浮桥再次毁坏后,当地人在旧址之西面“叠石为墩,架木为梁,且覆以屋”,恢复了廊桥的形状。当时,此桥共有7座桥墩,两岸皆有石堤。但是不久,南面的两座桥墩毁塌。明代洪武年间重修,时间一久桥墩又倾圮。正统六年(1441),义乌县丞刘杰再次精选石块,重砌桥墩,甚为坚固。但是,刘县丞还未完成桥面上的木构架工程就离任,此桥于是成了半拉子工程。
明代成化癸巳九年(1473),在有司劝募下,东阳卢宅人卢溶单独捐献白银一千余两,把既有的每座桥墩拆除一半,改成卷石洞桥。
卢溶(1413-1489),字孟涵,号三峰。他急公好义,乐善好施,营建了卢宅肃雍堂前四进。成化四年、五年,他和朋友张维桢、妹夫赵光华捐资重建县学明伦堂。
然而,卢溶捐建的兴济桥仍未能经受住洪水冲击,3年后再次倒塌。成化十六年(1480),金华府同知李珍经过此处,深感交通不便,于是竭力倡议重建,再次向卢溶劝募。这次,卢溶又拉上了妹夫赵光华。
赵光华人称芝山公,字孟实,号行素,系巍山赵氏始迁祖环清公第七子,排行良20,生于永乐庚子年(1420),卒于弘治戊申年(1488)。他出生时,环清公刚好50岁。几年后,环清公去世,失去父爱的赵光华和母亲、兄长艰难度日。年岁稍长却被人恶意诬陷,与兄长们一起被发配辽阳戍边。患难中,赵光华未坠青云之志,力学不怠,等到回归故里时,已然一表人才,学识渊博,声望日隆。
赵光华的几个儿子皆为人聪敏而有才学,又善于经营,因此家业日渐富裕。经历过苦难的他富而好礼,乡邻碰到困难,他都予以周济。成化年间,黉门学宫厢房坏漏,赵光华与几位侄子出钱将其修缮一新,丝毫不费公款。后来,佥宪张悦欲在浦江建青罗山书院,以纪念宋濂,赵光华独立出资建成。某年岁初县内遭遇灾异,朝廷劝募赈饥,赵光华又出粟数百石。有司为嘉奖他的义举,授以七品散官。
东江兴济桥倒塌后,赵光华和卢溶募白金七百两、谷三千斛,全力修缮。据巍山赵氏宗谱记载,此次修桥,“公累石于渊,为墩者七,又石其两堤。其洞于下者,视墩之数而加其一,木为之梁而屋其上者为楹五十。凡桥之修以尺计者六百有奇,其崇四仞,广三寻。”这项工程从农历七月开始,经历160天终于完工。所需材料,石头取于山上,木材购于集市,工匠则在县内招募。赵光华不仅恢复了7座石墩和石堤,还在桥墩肩部开洞,便于泄洪。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对郎舅把桥上的廊屋从原先的5间扩展成50间,气势恢宏,成为一景。后来其他人再修缮,桥屋也只恢复到40间,再无东阳卢氏与赵氏的大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