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阳江上的洪水实在势如猛兽,在卢溶、赵光华重建兴济桥后的次年,暴涨的江水再次冲垮了此桥。此次修建,义乌知县请了当地义民出资,但仍未能逃脱水毁桥塌的命运。
明代嘉靖年间,已改名为广济桥的东江桥再次被洪水冲毁。这一次,巍山赵氏再度出手,人称梅轩公的赵为浈“捐金令子双泉公修建”。
赵为浈,字世文,号梅轩,生于天顺癸未年(1463),卒于嘉靖甲辰年(1544),排行敬34。其为人朴茂尔雅,少时即饱读诗书,但连试不第,遂雅志林壑,工于象棋。他为人旷达坦率,待人肝胆相照,因此邑内贤士都乐与其交往。由于赵为浈勤俭持家,家产增积至数万金。他豁达好施,凡亲友乡党有困乏窘急,均怜恤周济。若境内遇灾,连年歉收,他就开仓赈济。县学黉门和戟门倒塌后,有司以财政困难而不能修缮。忆起先人赵光华昔年修缮县学的义举,赵为浈慨然而言:“此吾家世任,修理不以让人,吾宁可坐视而置之?”他把修缮县学当成自家责任,与族中兄弟一起贸材鸠工,焕然一新。
东江桥倾圮后,赵为浈出资让长子赵继干负责修建。赵继干,字子直,号双泉。生于成化乙巳年(1485),卒于嘉靖丙午年(1546),排行让47。谱载他“率训茂德,好行义举”。在父亲发起倡议修建县学后,他捐金修学舍及戟门。赵继干的妻子出自义乌松门龚氏,作为义乌人的女婿,他觉得修建东江桥责无旁贷。
与赵继干一起加入修桥行列的还有堂弟赵继模。赵继模,字子仪,号白溪,生于弘治癸丑年(1493)排行让70,卒于万历戊寅年(1578)。其父赵为洸与赵为浈是亲兄弟,是恭19公赵大铠的儿子,而赵大铠就是赵光华的长子,因此赵继模与赵继干是赵光华的曾孙。
赵为洸娶义乌大元(今义乌江东街道大元村)吴氏为妻,吴氏即为赵继模的嫡母。吴氏生有两个女儿,次女继嫦嫁给义乌大元人吴珂,故而赵继模是义乌人的外孙兼小舅子。自幼业儒的他读书识大义,“襟度旷达,乐善喜施,惠及里党,一切津梁道路俱有成迹”,东江桥修建,他又怎会落下?
这段佳话,被记载于《万历义乌县志》:“弘治十五年,知县吴盛勤、义官吴希彩、黄子宜、虞子盛捐资重修。嘉靖八年,大水坏者过半。十四年,东阳赵模、赵干兄弟倡议筑顿建桥。”由此可见,赵氏父子兄弟修建东江桥时间在嘉靖十四年(1535)。
值得一提的是,巍山赵氏宗谱还记载了赵为浈修建义乌通江桥之事:“去邑四十里许邻邑乌伤,旧有通江桥,缤纷四达,久经圮坏,民甚苦之。公与子侄谋复桥其中,捐数百金,责在巩固而不在糜费且不拘以时日,故桥成而垂久不拔。邑侯高其义极奖劳,因额曰‘赵家桥’。”
经历约千年沧桑变迁,东江桥早已不复当初模样。甚至,东阳卢氏和赵氏捐建东江桥的历史也已在风中沉默不语。但这座桥记录了东阳和义乌最早的交通设施“同城化”,已成为两地无法抹去的历史文化印记,并将继续见证着东阳和义乌的同城化发展进程。